2018年11月28日09:3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題:破除“過度留痕”的形式主義
辛識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
這番話,很有現實針對性。在一些地方和單位,搞“過度留痕”、奉行“痕跡主義”的問題愈演愈烈。有的工作還沒開展多少,記錄本上已有大段鋪陳;有的干部下鄉,和群眾沒聊上幾句,就忙著拍照合影;有的忙于準備各種匯報材料,一年光打印費就高達數萬元;有的弄出各種手機APP,要求基層工作人員重復“打卡”……
“留痕”過多過濫,既占用干部大量時間、耗費大量精力,又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風,讓不少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壓力山大、苦不堪言,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工作“留痕”,本意在于加強管理、激發動力,以明確責任、推動落實。然而,如果片面強調“留痕”、事事處處都要“留痕”,就會背離初衷、走向反面。
“留痕”只是手段,從來都不是目的。之所以出現本末倒置,既有精神懈怠、作風不實等主觀因素,也有被不切實際的督查檢查“逼”出來的情況。“編造臺賬應對檢查,擺塊牌子做個樣子”,以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
一些檢查考核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復,讓基層疲于應付,只得加班加點“造痕跡”“湊業績”;有的考核停留在“紙上論英雄”,“干得好不如寫得好”“工作好不如材料好”盛行,助長了做虛功、玩花活的壞風氣。
把干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亟須破除“過度留痕”等形式主義做法,切實為基層“減負”,讓干事創業者輕裝上陣。一方面,加強源頭治理,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控制各級開展監督檢查、索要材料報表的總量和頻次,以實績、實效論英雄,讓那些敢扛事、能干事、善成事的干部有舞臺、有奔頭。另一方面,引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把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實、干實事上來。最好的“留痕”,莫過于干出實績、留下口碑。
歷史的轉折往往要通過時空長鏡頭方能洞察把握。”中央八項規定以短短600多字管住了9100多萬名黨員,讓中國共產黨這個世界最大政黨煥發出蓬勃朝氣,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和治理經驗值得深刻總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國共查處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問題37.5萬起,批評教育幫助和處理51.8萬人,其中黨紀政務處分32.6萬人。黨的十九大以來,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國共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18.3萬起,批評教育幫助和處理27.1萬人,其中黨紀政務處分15.7萬人。
11月15日,2020年度省政府集中督查動員會召開,省長尹弘出席并講話,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聚焦重點難點開展督查,督促各地各部門抓住年終前關鍵時段,狠抓政策和工作落實,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
11月13日晚,首屆中國廣播電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2017-2018年度)頒獎晚會在北京舉行。廣播評論《“痕跡主義”可以休矣》,榮獲廣播評論類大獎;電視消息《列車上的生命接力》,榮獲電視消息類大獎;廣播現場直播《春到大別山》,榮獲廣播現場直播類大獎。
為深入推動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省政府擬于11月中旬組織開展2020年度集中督查,屆時派出督查組赴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各省直管縣(市)進行實地督查。對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問題,省政府督查組將通過線索核查和暗訪督查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情況,督促指導有關地方和部門研究處理,推動解決實際問題,以務實作風和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關切。
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其中事關孩子、房子、錢袋子等的惠民舉措,引人關注,令人振奮。這份邀請全國人民查收的民生“禮包”,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民生關切,為廣大群眾的幸福“加碼”,是切實有效的“定心丸”,也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
文山會海、頻繁考核、過度留痕、壓力“甩鍋”、層層加碼……,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形式主義現象,讓基層干部身心疲憊、怨聲載道,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
“沒事不擾,有事必到。從政府服務而言,“沒事不擾”,是做好權責清單,從條和塊的角度合理配置職責。“沒事不擾”,是為了“有事必到”;“有事必到”,是為了“沒事不擾”。
新華社福州10月18日電題:讓光亮照進基層農民心中——國務院大督查第七督查組記者見聞 對于鄭文勝而言,2020年10月14日是他這一年來最“驚喜”的一天:他長時間以來的訴求終于得到了妥善回應與解決。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為進一步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七次大督查。實地督查中,各督查組將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認真落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有關規定,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