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20:5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題: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仍需改革久久為功——民企融資政策落地情況調查
新華社記者許晟、李延霞
當前,一系列旨在緩解民企融資難的政策措施不斷出臺。政策落地進展如何?企業切身感受怎樣?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發現,隨著各類紓困措施的陸續落地,積極變化正在發生,但同時仍存在一些難題,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企業感受:融資環境有所改善 放款速度加快
“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在江蘇,江陰沃佳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碧君一見記者便說道。11月14日,她在農行江蘇省分行申請一筆14.9萬元貸款,迅速就到賬了。之前,她還發愁新訂單要買原材料的資金無處籌集。
隨著社會各界對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視程度增加,從國家到地方,各種民營企業紓困措施不斷出臺、落地,類似的故事同時在全國多地發生:
——在安徽,幾個月前還被告知“民企債券一律不買”的山鷹國際控股副總裁石春茂告訴記者:“12月3日成功發行2億元超短融”。這與他接觸銀行、增信機構籌劃發債僅隔10天,“沒想到這么順利。”他感嘆道。
——在浙江,購買新廠房需要500萬元資金的諸暨張馳汽車配件廠總經理周國平,之前“賬上500萬元,抵押物1300萬元”,可還是被告知不夠放貸資格。進入11月,“從接洽到放款就半個月時間”,周國平成功從浙商銀行貸款250萬元。
——在北京,之前還覺得“與去年相比貸款利率明顯上揚,企業在融資方面感到很大壓力”的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月16日成功發行14億元債券,發行利率降至5.28%。更令人高興的是,僅3天投資人便完成繳款,14億元順利入賬。
走訪中,不少企業反映近期融資效率高了、融資利率低了,融資綜合成本也有所下降。對于許多有發展前景又急需流動資金支持的民營企業來說,各界的融資便利支持,恰如雪中送炭。
這讓一些企業家增強了信心。“成功發行2億元超短融只是試水,更重要的是看到支持民企融資的政策落地,并在金融市場中起了良性引導作用,讓一些投資者放下了包袱,讓企業家對未來更有信心。”石春茂說。
多方合力:金融機構支持加碼 地方政府精準施策
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作為融資主渠道的銀行業出臺了更大力度的舉措。
11月以來,從政策性銀行到國有大行,再到股份制銀行、地方商業銀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23條”“20條”“40條”等措施紛紛出臺。不少銀行還規劃了支持目標,比如,未來三年工行民營企業貸款每年凈增不少于2000億元、浙商銀行預計明年對民企投放約1300億元。
記者發現,不少商業銀行已經意識到,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不僅是服從國家戰略的需要,更是未來業務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一些銀行通過降低內部轉移定價、落實盡職免責、績效考核傾斜等方式激發業務人員積極性,同時積極利用大數據等技術,解決風控和成本等“痛點”。
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同樣不可或缺。一些地方政府推動成立的紓困基金直接向企業“輸血”。深圳國資數百億元專項資金不少已經通過股權或債權方式注入相關企業,上海100億元規模上市公司紓困基金日前完成備案,浙江100億元規模的“浙江省新興動力基金”首期20億元已到位……
“外部資金的進入帶來了實打實的支持。”深圳一家環保行業上市公司董秘說。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11月以來,已有超過400家上市公司發布解除質押公告,不少企業在公告中稱,解質押的原因是獲得了資金。
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在推進。比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稱,要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最高檢稱,將進一步明確統一規范辦理涉民營企業案件的執法司法標準。
任重道遠:需改革發力 久久為功
在部分企業獲得支持的同時,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當前民企融資仍存在一些待解的難題。要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仍需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特別是要靠深化改革。
調研中,有些企業反映,銀行貸款普遍要求抵押擔保,甚至要求股東個人連帶擔保。“本來是銀行基于對企業技術和發展前景認同給出的授信,卻要求大股東用個人資產做擔保,讓有限責任公司變成無限責任。”廣州一家智能電器生產企業負責人朱先生說。
貸款期限普遍較短也是不少企業反映的問題。“銀行貸款大多是1年以內的短期資金,與企業的生產周期不匹配。我們通常會在一家銀行貸款到期之前,尋找另外一家銀行接續資金,但銀行常說沒有額度,資金壓力大。”一家網絡科技公司負責人表示。
“這凸顯銀行沒有建立針對中小微企業需求的產品體系和風控體系。金融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產業結構、企業生產周期設計產品。”某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負責人表示。
而對金融機構來說,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最大困擾是信息不對稱。“有的小企業有幾套賬,提供的財務數據不夠真實,風險很難判斷。”某大型銀行廣東省分行的一名負責人坦言。
不少銀行業人士表示,除財務報表外,從企業的水電費、社保、納稅、誠信記錄等方面可以更準確地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但這些信息散落在不同的政府部門,要充分掌握并不容易。
專家建議,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法規制度、標準體系,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公開水平,完善企業財務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等。
在我國融資結構中,直接融資是短板。近年來我國一直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比例,但占比仍較低。一些在新三板、中小板上市的企業反映,今年從資本市場融資比較困難。
“希望資本市場能夠真正發揮融資功能,讓我們不再飽受資金之渴。”深圳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電子科技公司負責人表示。
專家指出,要建立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體系,加大對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的支持力度,促進早期小微企業的資本形成,同時要切實發揮創業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功能。
發現問題,對癥下藥,著眼長遠,推動改革。未來,隨著相關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民營企業“融資的高山”一定能夠跨越,民營經濟的創造活力將充分迸發。(參與采寫:屈凌燕、陳剛、吉寧、汪奧娜)
題:急事急辦,有呼必應——山西原平開設“民企100急診平臺”依托新規劃,不久前,尚蘭根與一家投資公司初步達成合作意向,盤活爛尾項目,投資15億元開發商業住宅。
7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下調了再貸款、再貼現利率,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下調再貸款利率。對于此次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體現出央行在結構性政策方面持續發力,有利于提升政策的直達性。
小微民企融資再迎多項政策利好。近期諸多抗疫政策的落地,也使得小微民企融資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企業流動性壓力得以緩解。業內人士還表示,解決小微民企融資難題,應進一步發揮中小金融機構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僅表明了黨中央對民營企業認識的逐步深化,而且對民營企業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建設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本文系蘭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甘肅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研究”(項目編號:18LZUJBWZY06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切行動向市場傳遞出明確信號: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是中國經濟毫不動搖的方向。” 爬坡過坎中的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任務繁重,身處其中的民營企業不可避免地面臨陣痛,必須尋找新的動力和引擎。
業內人士表示,金融支持民企的核心在于,給民營經濟一個“競爭中性”環境,消除對民營經濟的各種隱性融資壁壘,切實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值得注意的是,多個地方政府目前在搭建的融資信息平臺也旨在為民營企業建立更豐富的數據庫,解決金融機構對民企認識不足的實際問題。
融資難題是橫亙在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面前的“高山”,從中央到金融監管部門,均在為攀越這座“高山”修路搭橋。需要注意的是,民企和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支持小微企業過程中,要注意防控風險,遵循市場規律。
昨日,圍繞“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省委統戰部召開“統一戰線建言獻策雙月談”座談會,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孫守剛主持會議并講話。河南商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為解決民企融資難問題,我省首家大數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信豫融”已經在3月上線。
12月19日,央行發布公告稱,為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決定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根據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貸款增長情況,向其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來源。
比如,浙江市場監督管理局成立“浙江省小微企業云平臺”,與銀行通過大數據交換,提升民企貸款效率。如,浙江日前聚焦民營經濟發展,在創新、融資、用工、用地等10方面共出臺31項舉措,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都市推出25條具體舉措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