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1日13:10 來源:二更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桂林村高山環繞、地勢險峻,是種植高山茶的絕佳地帶。“我們這個村是整個嶺南地區茶鼻祖,種茶我們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桂林村土生土長的歐佰友70多歲了,是村里遠近聞名的種茶、制茶好手。
高中畢業后,歐伯就回到村上當村干部。那時,村里的茶葉種植比較粗放,一家人一年才收十幾二十斤茶,收益不大。歐伯不想再走老路子,于是租了30畝山坑田,建了桂林大隊青山崆茶場,帶領村民開墾茶山。他探索改變傳統小而分散的種茶模式,引進優良茶葉新品種。“他們看到我們實實在在地做,所以他們后面就跟著我來做。”
一年年過去,茶葉銷路逐漸打開。2007年,歐伯成立了桂林茶專業合作社,免費為茶農培訓專業技術,創立村企業和品牌,引進機械加工設備自動化加工。他還與50多戶貧困戶簽訂茶葉收購協議,實現了從小作坊生產到企業規模化生產。
如今,歐伯的合作社年產茶15萬斤,總產值2000萬元。桂林村這個昔日的貧困村,已經有75%的貧困村民脫貧。鄉親們發自內心感謝歐伯。但歐伯說,要做好茶不容易。他更希望年輕人跟他一起,把茶葉做好。
歐伯是幸運的。因為,并不是每一塊土地都能四季常青。
“喀拉蘇鄉是丘陵地形地貌。這里的莊稼靠天吃飯,雨水充足的年份,它就能豐收;遇到旱年,它就減產,甚至絕收。”24年前,張秀從浙江金華來到新疆西北部的尼勒克縣喀拉蘇鄉,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里的美景和淳樸的村民,扎根于此。然而他發現,這里的鄉親們并不富裕——靠天吃飯,導致了喀拉蘇的貧困。截至2017年3月末,尼勒克縣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有2367戶7771人。
經過考察,張秀發現喀拉蘇的雪山蘊藏著純凈無污染的冷水資源,有天然的養魚優勢。他決定帶著村民養魚致富,成立新疆魚水情農業有限公司。
“發展好了這冷水魚養殖業,能創造更多的勞動就業機會。這個產業鏈包括冷水魚養殖、漁家樂飲食文化,以及相關的鄉村旅游活動開展。同時,我們也邀請當地的農牧民入股參與到經營中來。”
才一年多,養魚場就初見成效。2017年11月22日,609戶貧困戶收到了第一筆分紅,合計182.7萬元。不過張秀想做的,還有許多許多:“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努力,和我們這些剛剛摘掉貧困帽的農牧民一道,努力挖掘更加多的致富項目。一定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2020年前實現小康。”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制作單位:杭州二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脫貧戶石玉明曾經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的油茶加工戶,靠加工油茶成為當地比較富裕的農戶。” 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許多貧困山區正是依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地開發扶貧產業,取得了非常好的脫貧成效。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走進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這個巨幅標語映入眼簾。近年來,光山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途徑,找到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發展的路子。
圖為湖南省沅陵縣界亭驛村茶農在修剪茶樹。(人民網 記者李源 攝) 圖為湖南省沅陵縣界亭驛村茶農在修剪茶樹。” 通過考察論證,在發現界亭驛村環境適合種植茶葉之后,張曉峰帶領村委開始著手開發茶園種植茶葉。
這是10月27日拍攝的福建省安溪縣感德鎮槐川村生態茶園(無人機照片)。10月27日,在福建省安溪縣感德鎮槐川村的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陳慶云(右三)和工人在分揀鐵觀音茶葉。
全縣茶園36萬畝,規模、產量、產值均居陜西省產茶縣之首,成為全省最大名優綠茶生產基地縣;全縣1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全部產茶,種茶農戶達7萬余戶,從業人員21余萬人,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690元。
專訪:進博會是與中國消費者建立聯系的理想平臺——訪斯里蘭卡出口發展局官員普雷馬菲拉克 ” 斯里蘭卡出口發展局統計數據顯示,由于散裝茶、服裝和活性炭的銷量增加,今年8月和9月斯里蘭卡對華出口增長分別達34.47%和31.92%。
10月28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連江縣人民政府、福建日報社東南網聯合主辦的第九屆“全國網絡媒體福建行”采訪團走進連江長龍茶山。長龍每年中高端茶葉的產值在全縣茶葉總產值的占比已從5%上升到35%。
葡萄的紫色、柳編的褐色、枸杞的紅色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而美的內涵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色彩。在“七彩部落”觀景臺上,一眼望到茶園里豎著一個醒目的標語牌——“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
“茶樹得施有機肥,還要修剪管護,產出的茶葉品質才好,收購價格也高。”見到記者時,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汾水村村民龍鳳留正在自家茶葉地里忙活,“今年肯定能脫貧,日子有奔頭,心里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