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4日10:14 來源:經濟日報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高于資本形成總額43.8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日前在介紹2018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
有人提出質疑,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增長9.0%,比上年低1.2個百分點;消費累計增速在年內呈現逐月下行趨勢,增速為近15年以來最低……消費不是低迷了嗎?
專家表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占比較大的汽車類商品增速放緩的影響。2018年,受保有量不斷提高、用車成本增加和部分地區國六環保標準年末實施等因素疊加影響,汽車類商品增速比上年回落8.0個百分點,而不含汽車類商品的零售總額增速仍保持兩位數較快增長。
還有人會問,為什么有些消費現象看起來似乎與消費升級的趨勢不相吻合?比如,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網紅經濟等催發的商業生態變革與消費理念變化。對此,專家認為,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以及新技術、新概念不斷涌現,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會成為消費增長的主流,這也是轉型經濟體消費分層、消費分化的主要表現,而每個層次內部也在進行著升級,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不可逆轉,消費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也會更加顯著。
客觀地說,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9%的增長速度,這個增速是不低的。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個指標而言,旅游、文化、衛生等服務性消費還沒有納入進來。而這些年我國服務性消費比重上升,對此應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
當前,我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若要真正看清經濟發展的“成色”,重要的是需深刻把握結構和趨勢的變化。
據國家統計局對2018年消費市場的測算,我國消費形態由實物消費加快向服務消費轉變。比如,餐飲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2018年餐飲收入市場規模首次超過4萬億元,增速比商品零售高0.6個百分點;旅游、文化、信息等服務消費較快增長,2018年信息消費比上年增長11%,信息服務消費規模首次超過信息產品消費,信息消費市場發生較大的結構性改變。
與此同時,消費結構由基本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
比如,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快于其他商品,2018年限額以上單位化妝品、通訊器材和家用電器類商品增速比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平均增速分別高出3.9個、1.4個和3.2個百分點;汽車類商品中代表升級方向的運動型和新能源汽車銷售比重提高,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突破百萬輛大關,高于2017年增速。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消費結構變化的國際通行指標。2018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國際上有一個參照系是發達國家的恩格爾系數在30%以下,我國也實現了這個水平。另外,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占比為44.2%,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增長10%以上;電影總票房突破600億元,增長將近10%。
整體消費不斷向服務消費升級,商品消費向中高檔升級,服務消費向提質增效升級,線下消費向線上線下結合升級……當前,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已經進入消費需求日益廣泛、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新階段,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消費繼續穩居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能力。針對去年消費增長的主要拖累因素,國家已出臺相應的鼓勵措施,還將完善住房租賃、家政服務、養老、托幼的配套政策,挖掘農村網購和鄉村旅游消費潛力,破除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投資準入的體制機制障礙。同時,我國有近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通過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將為持續促進消費提供政策保障,消費規模還將逐步擴大,消費升級態勢還將持續。要堅持從供給側發力積極拓展消費新增長點,適應居民消費從“有”向“好”的轉變,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培育重點領域消費細分市場,使消費真正成為國內市場發展的“頂梁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姚 進)
相關解讀:
為何說投資增長緩中趨穩、結構優化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形勢穩步向好,生產生活秩序逐步好轉,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就業、出口和新消費等領域表現亮眼。馬韜預計,四季度經濟數據有望維持穩中向好,中國有望成為全球唯一在疫情影響中獲得正增長的經濟體。
從當季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9%,比二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比二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4.3%,比二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從三大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來看,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向下拉動2.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3.1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0.1個百分點。
內需貢獻在持續上升,對構建新發展格局非常有利,下一步要從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等方面發力,推動消費需求回升 居民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
在今天國務院新聞辦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表示,內需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回升的主要動力,而中國經濟目前的回升既有利于中國自身的增長,也對全球的經濟復蘇起到了正向的拉動作用。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經濟的穩步回升,對全球的經濟復蘇也起到了正向的拉動作用,從9月當月看,出口增長了8.7%,進口增長了11.6%。
內容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攻堅克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扎實基礎。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9886元,比上年增長12.6%;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45.9%,比2013年提高6.2個百分點。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在很大程度上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是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前奏。
二季度GDP實現同比增長3.2%,大幅超出了國內外許多專家的預期。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不失時機推進復工復產,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有序復工復產。
上半年,全國家禽出欄65.88億只,比上年同期增長6.5%,增幅比一季度擴大5.8個百分點;禽肉產量1016萬噸,增長6.8%;禽蛋產量1623萬噸,增長7.1%。上半年,能源消費總量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9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上升1.4%,升幅比一季度回落2.6個百分點。
內容摘要:進入新時代,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
香港國家安全立法將為香港社會恢復安定提供保障,這是市場預期樂觀的主要原因。中央決定從國家層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補上香港法制漏洞,將剪除威脅香港社會長治久安的主要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