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總書記囑托 實現鄉村振興》系列評論之三 補齊農村基礎設施這個短板

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他說過,我們的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3月8日在河南團,總書記特意把“補齊農村基礎設施這個短板”,作為一個要點著重強調。
2018年,河南投入166.6億元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振興。
2019年,河南要在所有貧困地區行政村通硬化路,通暢率100%。
河南有大約4.8萬個行政村,其中還有不少尚未脫貧,補短板的資金壓力很大。錢從哪兒來?這一點,總書記給出了明確思路:創新投入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去年,河南省出臺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平等參與城鄉水污染治理、垃圾焚燒發電站等領域建設。
河南的方城、柘城、盧氏等縣近幾年不斷創新投入方式,在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上進行了探索,效果不錯。
河南鄉村類型眾多,需要因地制宜分類規劃。有的適合“田園綜合體”,有的適合“特色莊園”,有的適合“特色小鎮”,既要尊重市場的規律,也要鼓勵基層的創新。
信陽市平橋區多年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郝堂村、新集村、陸廟新村等一大批美麗鄉村美名遠揚,來休閑旅游的人都知道,“熱水澡、有wifi”已經是農家客棧的標配了,鄉村美了,百姓富了,小日子不比城里差。
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不是一日之功,要始終對標總書記的要求,做得好的,積極推廣,做得還不到位的,加快突破,河南上下有信心有激情,在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中實現鄉親們每一個美好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