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9日15:14 來源:中國鐵路
自參加鐵路工作以來
她一直忙碌在這趟“小慢車”上
熱情爽朗23年如一
細心服務車上每位旅客
電話號碼17年不換
只因那串數字承載著鄉親們的希望
她是大涼山里美麗的索瑪花
她是“新時代 鐵路榜樣”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
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
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
索瑪花開大涼山
彝族旅客貼心人
成昆鐵路開通運營后
“小慢車”不斷穿梭在大涼山里
已運行近半個世紀
承載著當地彝族旅客
出行、經商、上學的愿望
成為他們的致富車、運輸車、希望車、校車
經常乘坐“小慢車”的彝族旅客都知曉阿西阿呷的熱心腸,不少彝族老鄉都有她的電話號碼。“我的電話號碼17年都沒變,因為那不僅僅是一串數字,更是鄉親們困難時的希望。”阿西阿呷說。
2016年夏,正在值乘“小慢車”的阿西阿呷接到一名彝族旅客的電話,請求幫忙尋找離家出走的孩子李苦伍打。阿西阿呷逐個車廂尋找,最后在帶著一群孩子出行的彝族旅客身旁找到了他,孩子大眼睛里滿是戒備。
“我是阿呷阿姨,也在大涼山長大。你媽媽發現你不見了,非常著急。明天列車返程時,我帶你回家好嗎?”聽著熟悉的彝語,年幼的李苦伍打漸漸消除了戒心。當天下午“小慢車”到達終點站攀枝花站后,阿西阿呷為李苦伍打送來晚餐,并打來熱水為他擦臉、洗腳。
第二天,“小慢車”返回尼波站,阿西阿呷將李苦伍打平安帶給了孩子父母。“太感謝啦!要是沒有你,我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孩子母親握住阿西阿呷的手由衷地表示感謝。
23年來,阿西阿呷儲存的彝族鄉親手機號碼已達到上百個。遇到求助電話,她總是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難題。
幫老鄉拓展銷路
脫貧攻堅踐行者
阿西阿呷值乘的“小慢車”
途經沿線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也是國家級貧困縣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車上90%為彝族旅客
因列車低至2元的票價
站站停靠小站以及大運輸量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小慢車”
做起了小生意
脫貧致富,走出大山
近年來,國家對大涼山地區實施精準扶貧,在政府的幫助下,越來越多彝族老鄉開始建新房。因有部分地區還不通公路,于是“小慢車”便成為彝族老鄉們運送建材的“運輸車”。
老鄉們購買的建材中有木材、磚瓦、鋼筋、防盜門等材料,行李車放滿后,阿西阿呷和工作人員專門騰出幾節車廂碼放建材,引導老鄉們到另外的車廂乘坐,并安排專人看管,確保旅客人身和貨物的安全。
近年來,阿西阿呷也深刻感受到精準扶貧政策給家鄉帶來的變化,特別是現在彝族老鄉對子女教育越來越重視,乘坐“小慢車”去縣城讀書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周五、周日,列車上盡是穿著校服、背著書包的彝族娃娃們。每到這時,她對孩子們一路呵護有加,有時還給他們輔導作業,鼓勵他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踏上成才的希望之路,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彝族老鄉也將阿西阿呷當成了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23個冬去春來,在這列穿越大涼山腹地的“小慢車”上,留下了阿西阿呷太多的記憶,她與“小慢車”上的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能夠為他們服務,助他們經濟脫貧、精神脫貧,是她最大的心愿。
推行四字工作法
詮釋最美鐵路人
阿西阿呷針對彝族旅客的特點
堅持“以人為本,旅客至上”的服務理念
推出了“情、親、真、引”四字工作法
利用休息時間到“小慢車”的各個車班
教授同事們基本彝語對話和彝族風俗禁忌
有效提升了列車服務水平
列車服務注重“情”。她在班組管理中,注重通過學習旅客運輸心理學,了解旅客情緒情感等需求,全面推行“熱心服務、用心交流、細心觀察、耐心聆聽、真心付出”的“五心”服務法,營造文明、溫馨和友愛的旅行環境。
對旅客堅持“親”。在班組管理中,她始終堅持親情服務,以講故事、交朋友、談心交流等多種方式,架起了與旅客溝通的橋梁。
對標準堅持“真”。阿西阿呷在抓班組標準管理上,始終堅持做到有無檢查一個樣、客流是否超員一個樣,以“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成為自然”作為班組管理的基準,始終貫穿于服務工作的全過程。
對職工堅持“引”。她在班組管理中,根據崗位特點、能力素質、個人特長、旅客需求,開展“爭當服務明星”星級乘務員評選活動,引導班組職工立說立行落實職責;通過開展“涼山情”主題實踐活動,增強職工融入感、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營造學先進、比先進的濃厚氛圍,促進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2017年,在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宣傳部和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合主辦的全國春運“最美鐵路人”評選中,阿西阿呷榜上有名。成都局集團公司黨政工團近日研究決定,授予阿西阿呷等10名同志2018年度“新時代·成鐵榜樣”稱號。
一步步走來
值乘“小慢車”23載往返于大涼山
海拔近千米鐵道線上的阿西阿呷
始終不忘“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
用濃濃關愛凝聚溫情
真誠服務沿線彝族旅客
讓這趟充滿愛的“小慢車”
載著大涼山的彝族旅客
不斷奔向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少不了。目前,灑拉地坡鄉幼兒園開設的課程主要以學習普通話、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主。
(記者劉楨珂)迎著初冬的暖陽,“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
”,帕查有格立刻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對于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他早已有了清晰的思路,“懸崖村”未來的路始終向前。村民們在懸崖上的舊村開民宿、做導游,在懸崖下的新家學刺繡、種果樹,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
隨著指揮員發號口令,幾名消防員迅速跑入村內微型消防站,換上專業滅火服,抬起手抬機動泵、帶上分水器等工具奔向目標地點,調試好裝備進行“火災”撲救。今年7月,在昭覺縣消防救援大隊幫助下,三岔河鄉三河村也順利建成了義務消防隊和微型消防站。
面對適應“全災種、大應急”的任務需要,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正在加快轉型升級,廣大消防救援指戰員堅定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對標職能定位。而像火普村志愿消防隊這樣的基層站點,就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隊眾多守護脫貧攻堅硬仗戰果的“防火墻”之一。
今年國慶節前,彝族群眾沙馬作葉搬到了四川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沐恩邸社區。今年全面脫貧目標完成后,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貧困戶安子子伍一家6口住進了80平方米的新房,房子東南朝向,陽光充足,客廳、臥室、廚房、廁所、牛圈分區有序,屋外還有一個小院子。在走訪中,我們感到駐村扶貧工作隊下鄉的幾年,就是用真心真情“繡”牢民族同心的幾年。
四川大涼山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車”,穿行于我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為閉塞的山區搭起了一座與山外世界溝通的橋梁。這輛綠皮車30年來票價不變,成為方便彝族老鄉乘坐的“便民車”。
8月29日,涼山州照覺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彝族群眾在家門口學習彝繡技藝。在漆器廠務工的社區居民吉伍立布莫說,漆器廠毫無保留地開展漆器技藝培訓,并提供就業崗位,促進了漆器技藝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四川涼山州七個未摘帽貧困縣緊盯教育、醫療等“三保障”,對照核心指標,逐戶排查督戰,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確保貧困縣按時摘帽,群眾穩定脫貧奔小康。了解到這一情況,蕎窩鎮“控輟保學”專員楊洪和班主任老師多次家訪,給她們講解教育扶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