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4日09:13 來源:經濟日報
河南濟源的大山深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水洪池村,這里三面大山環(huán)抱,出行困難,信息閉塞。
憑著愚公移山精神,老支書苗田才帶領全村男女老少,用了10年時間,硬是用雙手在崖壁上鑿出一條“天路”。從此,山里山外互聯(lián)互通,“世外桃源”水洪池進入更多人的視線。
水洪池村其實正是濟源市的縮影。
開挖引水灌渠、完善交通網絡、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助力脫貧攻堅……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fā)地,濟源一次次移除發(fā)展道路上無形橫亙著的“王屋”和“太行”,用一個又一個閃光點向世人詮釋千百年來始終引人砥礪前行的愚公精神。
迎難而上——“鐵打”的愚公精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愚公移山精神在濟源始終有著生動的詮釋。
20世紀50年代,由于飽受蟒河肆虐之苦,濟源數(shù)萬人民自備干糧,用镢頭、鐵鍬和籮筐一點點馴服蟒河,一度成為全國和友好國家學習的榜樣。
20世紀60年代,濟源人民在一沒專家、二沒材料、三沒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憑著“頭可斷,血可流,引不出沁水不罷休”的韌勁,硬是在崇山峻嶺間開鑿出“人工天河”——引沁濟蟒渠!為紀念那段歷史,后人曾把引沁濟蟒渠改為愚公渠。
20世紀70年代,濟源人民吹響“向高山水利化進軍”的集結號,歷經7年苦戰(zhàn),王屋山、鰲背山、天壇山三大水庫矗立于深山峽谷之間。
進入21世紀,濟源人民用8年時間,相繼修建王屋山、布袋溝、天壇山、大峪東山等供水工程,解決了14萬山區(qū)人民的飲水難題。
2008年以來,濟源人民集中智慧,精益求精,在多石少土、寸草難生的南太行山上,“扎針繡花”,石上種樹,造林10多萬畝,讓荒山變成了林海。
從昨天走到今天,從傳說走進現(xiàn)實,從濟源走向世界。愚公移山精神凝結成了濟源城市精神,成為城市的奮斗底色。
再美的故事也會成為昨天,唯有不忘初心方能永遠照亮未來。
從2017年開始,濟源將每年6月11日設立為“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走進濟源,愚公移山城標、愚公移山群雕和愚公路、愚公村、愚公劇場等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印記隨處可見。愚公移山干部學院、愚公移山精神紀念館等更成為傳播愚公移山精神的主陣地。
“這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6月3日,在王屋山腳下的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基地主任杜軍指著眼前平坦的道路告訴記者。極目遠眺,王屋、太行二山,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大山巍巍,似在訴說當年愚公移山的動人一幕。
杜軍告訴記者,在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就有愚公移山體驗區(qū)。學員們穿上古時衣服,扛起鎬頭和鐵鍬,推上小推車,叩石墾壤。“仿佛穿越到遠古,與愚公一起移山,感受那種艱辛和堅強,身上是滿滿的正能量。”來自鄭州的一名學員說道,他們已是基地接待的第1000批學員。
愚公移山精神已經成為濟源一張多姿多彩的城市名片。
敢想敢拼——“弄潮”的愚公精神
——率先實現(xiàn)城鄉(xiāng)低保一體化,榮獲首批全國脫貧攻堅優(yōu)秀城市。
——率先在河南省實現(xiàn)村村通硬化路、鎮(zhèn)鎮(zhèn)通高速公路、村村通自來水,摘取20項國字號城市桂冠。
——率先在河南省實施城區(qū)公交車全年免費。
——成為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市,形成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城市新格局……
濟源地域小、資源少,危機感、使命感、緊迫感始終與之相伴,倒逼濟源市必須躬身探索、擁抱發(fā)展,同時也造就了濟源人先行先試、敢想敢干的膽識和氣魄。
近年,濟源的知名度、美譽度一路攀升,朋友圈越來越大,濟源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外向型經濟穩(wěn)中有進。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濟源市的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經濟指標的比重均居河南省第一。
“濟源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國白銀城,去年全市生產白銀的規(guī)模達到了3600噸。”因為擁有全國最大的白銀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白銀生產企業(yè),濟源市中國白銀城的項目吸引了來自國內外業(yè)界的目光,短短1個月的引聯(lián),已經有9家企業(yè)進駐中國白銀城。
同樣炙手可熱的還有濟源市的營商環(huán)境。
“我們這一個手續(xù)辦下來才用了兩個多小時,效率令人震驚。”客商趙冠策表示,來之前已經做好了會長時間等待的心理準備,沒想到現(xiàn)在手續(xù)辦理已經這么方便了。“這讓我更加有信心在濟源進行投資了,畢竟企業(yè)發(fā)展都想要一個好環(huán)境。”趙冠策說。
率先在河南省啟動“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在河南省啟動“企業(yè)服務110”系統(tǒng),率先在河南省啟動“兩不接觸”服務,成功搭建網上行政審批中介超市……濟源市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吸引了富士康、重慶力帆、中國兵裝等眾多企業(yè)的競相入駐。
“濟源發(fā)展空間資源有限,必須優(yōu)化存量,要在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中拓展發(fā)展空間,我們已為創(chuàng)業(yè)者搭建更好的事業(yè)平臺。”濟源市市長石迎軍說。
“當代愚公”侯三元瞄準蔬菜制種產業(yè),一干就是45年,將小種子做成大產業(yè),帶領全市4000多戶農民走上致富路,把濟源種子推廣到全球。濟源成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種基地。
正是有像侯三元這樣的“當代愚公們”前赴后繼,濟源率先發(fā)展的創(chuàng)業(yè)成就才令人刮目相看。
如今的濟源在工業(yè)經濟發(fā)展上創(chuàng)造出“濟源速度”“濟源現(xiàn)象”“濟源品質”,并立足打造綠色產業(yè),著眼高質量發(fā)展,發(fā)揮集聚效應,加快構建現(xiàn)代產業(yè)體系。
山還是那樣的險峻,但是不畏難險走出大山的愚公后人們,正描繪出讓中原更加出彩濟源出重彩的時代畫卷。
歷久彌新——“不朽”的愚公精神
時代的接力棒傳到今天,濟源始終澎湃著青春活力,愚公精神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一代又一代的愚公后人依然奮斗在追夢路上。
苗生平仍清楚地記得跟著父親去搬碎石、修公路的畫面。“那時候我才十幾歲吧”。苗生平說。如今46歲的他也握緊了父親遞過來的接力棒,“修筑”著水洪池村的新“天路”——發(fā)展之路。
“路寬了,坡緩了,彎少了,外面來的人更多了!”苗生平說,原來村里人走不出去,現(xiàn)在走出去的人卻又不想回來。
為什么?
“因為群眾窮怕了!難怕了!”苗生平感覺任重而道遠。
“如何把水洪池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更多人走進這片‘世外桃源’,正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新使命。”
開放的思路一旦打開,路子就會越走越寬廣。
今年3月,濟源市政府與民安集團簽署水洪池旅游綜合開發(fā)框架協(xié)議,水洪池這片美麗的“天池”風光即將驚艷亮相于世人眼前。
如今愚公村依托王屋山景區(qū),在旅游道路上快馬加鞭。愚公后人打開山門,迎接八方來客。
“農家樂”成為該村旅游經濟的最大增長點。五一期間,入住游客天天爆滿,村民們也正為端午節(jié)假期做著準備。
愚公移山精神從遠古走來,一代又一代后人不斷為其注入新的內涵。
“進入新時代,濟源更要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標,苦干實干,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濟源市市委書記張戰(zhàn)偉說,濟源人把愚公移山精神融入城市發(fā)展的血脈中,打開山門,外引內聯(lián),開放合作,在河南乃至全國的版圖內,拓展更大發(fā)展空間,向著加快建設產城融合示范區(qū)、建設新時代又富又美濟源的目標邁進。
(經濟日報 記者:夏先清 通訊員:付衛(wèi)東)
從這一天起,中國再無貧困縣,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xié)力、共同奮進,拼出來的好光景。全黨全國人民要從“清零”開始繼續(xù)拼,開足馬力,繼續(xù)奮戰(zhàn),以更加奮發(fā)昂揚的精神面貌,確保如期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斷書寫中國奇跡嶄新篇章。
有一個四面被大山包圍的下莊村。沒有資金,他帶頭賣豬賣糧。毛相林拿著高音喇叭,走上山崖。下莊村仍然是縣級貧困村。2019年,下莊的柑橘迎來了大豐收。不怨不哀,幸福自己找。戰(zhàn)斗在最前線的 扶貧干部、第一書記們,致敬!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對推動青藏兩省區(qū)加快經濟社會發(fā)展、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增進民族團結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世紀工程”之稱的川藏鐵路,是一條連接四川省與西藏自治區(qū)的快速鐵路,是青藏鐵路后的第二條進藏“天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干線鐵路之一。
坐著高鐵看中國,車窗外江山如畫,車廂里雙節(jié)勝年。穿越冰雪,無懼風雨,因為“中國號”列車跑出了中國速度,才讓世人見到了瑰麗的中國風景。懂得“天路”的險峻,更懂得守護山河的艱辛,但我們也愿意享受這份輕松和從容,因為我們底氣十足,因為我們從來相信,什么樣的困難都嚇不倒樂觀、勇敢、奮進的中國人民。
這首《天路》久久在我們耳邊回蕩 “天路”就是青藏鐵路的別稱 是中國大江南北通往西藏腹地第一條鐵路 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西寧,“海藏咽喉”的所在地 “天路”——青藏公路從這里開始
坐著高鐵看中國,車窗外江山如畫,車廂里雙節(jié)勝年。穿越冰雪,無懼風雨,因為“中國號”列車跑出了中國速度,才讓世人見到了瑰麗的中國風景。懂得“天路”的險峻,更懂得守護山河的艱辛,但我們也愿意享受這份輕松和從容,因為我們底氣十足,因為我們從來相信,什么樣的困難都嚇不倒樂觀、勇敢、奮進的中國人民。
如今的格爾木,93%的耕地面積都種植了枸杞,11萬畝的枸杞田,每年所需的外來采摘工人數(shù)就超過1.5萬名,當?shù)剞r民更是通過枸杞增收致富。格爾木市農牧和扶貧開發(fā)局副局長 田志明:格爾木當時的耕地面積是6萬畝,需水量也比較大,當時一畝地的話,大概在1200方到1500方之間。
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有960多公里 最高點5072米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鐵路 不是高(速)鐵 卻堪稱高(度)鐵 自2006年全線開通運營以來 累計運送旅客2.53億人次、貨物6.44億噸
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有960多公里 最高點5072米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鐵路 不是高(速)鐵 卻堪稱高(度)鐵 自2006年全線開通運營以來 累計運送旅客2.53億人次、貨物6.44億噸
遙想十年前,中國高鐵還是一個起步者,十年間,隨著中國高鐵的飛速發(fā)展和數(shù)百萬鐵路職工的勤勞與汗水,共同澆灌出了一幅萬馬奔騰的壯麗圖畫。 時逢“雙節(jié)”將近,滿街揚起的國旗和弄堂飄香的月餅,國泰民安,闔家團圓,國與家即將撞個滿懷。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