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0日16: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紅軍強渡烏江的地方。
本報記者 程 煥攝
暴雨停歇,水霧升騰,江面猶如輕紗籠罩。眺望遠處群山,灰蒙蒙盡失顏色,對岸巖壁上四個紅色大字更加奪目——“烏江天險”。
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自西南向東北斜貫全省,將沿途崇山峻嶺削成陡峭絕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黎平會議后,中央紅軍抵達甕安縣,貴州軍閥王家烈部在烏江北岸修筑工事,企圖依托險勢阻攔紅軍前進。
與此同時,多路追兵蜂擁而至,距離烏江只有數十公里之遙。敵軍一旦形成合圍之勢,紅軍便會陷入背水作戰的境地。
戰機轉瞬即逝。危急時刻,李德、博古反對北渡,主張調頭東進,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紅軍到底該往哪里走?1934年12月31日下午至次日凌晨,跨年之夜,中央政治局在甕安縣猴場召開擴大會議,重申黎平會議精神,決定搶渡烏江、挺進黔北。
“這次會議是偉大轉折的前夜,如果不作出渡江決定,紅軍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當地黨史專家謝崇祿介紹,會議取消了“三人團”對紅軍的軍事指揮權,保障了挺進黔北的正確方針得以實施,使革命再一次轉危為安。
紅軍先遣部隊來到江界河渡口,竟然看不到幾個人影。“看見當兵的來了就得趕緊跑。”原來被軍閥蹂躪怕了的老百姓,以為又要遭遇劫難,匆匆躲了出去。當地村民黃志忠的岳父是當年親歷者,在世時喜歡講紅軍渡江的故事,因此黃志忠對這段歷史很熟悉。
挑水劈柴,打掃房屋,不私自拿走一粒糧食。老鄉們偷偷觀察著這支穿草鞋的隊伍,發現他們十分善待村民。老鄉們深受感動,紛紛回到村里。大伙從家里搬來門板和竹子,主動幫助紅軍扎竹筏、搭浮橋,為渡江做準備。
1935年1月初,江上寒風凜冽、波濤洶涌,紅軍強渡烏江的戰斗在江界河渡口正式打響。3只竹筏載著第一梯隊戰士,在強大火力掩護下渡過烏江,與之前已過江的突擊隊員會合,第二梯隊數十只竹筏也乘勢渡江。
在南岸猛烈炮火的配合下,戰士們爬上懸崖,向敵方陣營沖殺過去。此時,一座由竹排連接而成的浮橋,也在爭分奪秒向對岸伸展,紅軍后續部隊源源不斷抵達北岸,奪下了主陣地。撕開江防的口子后,其他渡口的紅軍應聲而起,全線突破了烏江防線。
“甩開了幾十萬追兵,為紅軍主力到遵義休整,爭取到寶貴的時間和空間。”謝崇祿說,之所以能迅速贏得烏江戰役,關鍵在于及時斬斷了“左”傾錯誤路線,統一戰略行動方針,廣大指戰員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將紅軍戰斗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
前些年,因修建水利工程,這一區域水位抬升150米,淹沒了懸崖,也遏住了急流。曾經的渡口已難覓蹤跡,烏江天險不復當年。然而,在江界河戰斗遺址紀念碑前,擺放著人們敬獻的花圈,紅色種子已在人們心中扎根,紅色精神將代代傳揚下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0日 04 版)
擁有雅魯藏布江、怒江、金沙江、拉薩河、尼洋河等大江大河。西藏始末紀要》一書形容進藏交通是——“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拉薩大橋于1965年建成通車,全長533米,是拉薩最早的水泥橋,2007年柳梧大橋通車前,這是拉薩兩岸市民通行的唯一橋梁。
山西坐擁山河天險,歷史源遠流長,有“表里山河”“華夏祖地”之稱。昔日“煤老大”,而今爭做“能源革命排頭兵”。2020年2月,山西58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
修路隊員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出發(5月10日攝)。據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介紹,按計劃修路隊員將于5月11日把路繩鋪設至海拔8600米左右的位置,并返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
郭毅力(左三)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山體滑坡現場指揮救援工作(2013年3月31日攝)。武警西藏總隊專門在總隊史館內設置了郭毅力先進事跡展區,激勵官兵以老司令員為榜樣,扎根高原獻身使命,擔當強軍重任。
郭毅力(左三)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山體滑坡現場指揮救援工作(2013年3月31日攝)。武警西藏總隊專門在總隊史館內設置了郭毅力先進事跡展區,激勵官兵以老司令員為榜樣,扎根高原獻身使命,擔當強軍重任。
通麥特大橋,位于西藏林芝市波密縣通麥鎮,跨越易貢藏布江,是川藏公路的“咽喉工程”。60多年來,川藏兵站部先后有661名官兵長眠于“生死線”上…… 如今,洶涌的易貢藏布江上三座橋并排:懸索吊橋、汽車保通便橋、通麥特大橋。
10月3日,息縣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迎來了一位特殊訪客。他就是現今92歲高齡的劉鄧大軍渡淮中的一員楊厚甫。楊厚甫的夫人是土生土長的息縣人,因劉鄧大軍渡淮和楊厚甫相識,也是從劉鄧大軍渡淮開始她也成為了一名紅軍。
2000年,林芝公路分局機械化養護隊搶通通麥飛石崖路段。1952年,原交通部第二施工局測設大隊技術員呂寧子一畢業就被分配到大西南,開始為川藏公路整理修改圖紙。放眼如今西藏,“新天路”建設仍在繼續,一張縱橫交錯的藏區立體交通網正在加速形成,藏區同胞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通麥”,曾經是個會讓所有跑川藏線的司機心中一顫的名字。從西藏波密縣102道班到排龍鄉的20多公里,是川藏線上公認最為兇險的“死亡路段”,這里也因此被稱為“通麥天險”甚至“通麥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