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10:13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仔細想想,這次磋商前后確實發生了大變化。
結合各方面的報道和資料梳理,談談對這輪磋商的具體看法。
關于特朗普表態
當地時間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劉鶴副總理時,就中美當前最關注的幾個問題作出回應,茲錄如下:
“完全贊同中方所說的處理好中美經貿關系有利于中國,有利于美國,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密切關注著(中美經貿磋商)。”
“希望雙方團隊抓緊工作,及早確定第一階段協議文本,并繼續推進后續磋商。”
“美國歡迎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
“我認為我們已非常接近(結束貿易戰)。我認為當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作為美國總統在正式外交場合作出的公開回應,有些提法和變化值得重視。
比如,“完全贊同中方所說的處理好中美經貿關系有利于中國,有利于美國,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打貿易戰,不利于中國,不利于美國,不利于世界,這是中方反復強調的態度和立場。但之前美方并未對此有明確態度,反而是不斷強調“美國優先”。
印象里,這是美國總統在正式場合首次對中方立場作出正面回應。
這個新情況,表明中方對中美經貿關系秉持的立場得到美方認同。個中變化,耐人尋味。
又如,“第一階段成果”這個提法,首次出現在中美經貿磋商的正式場合。
這意味著雙方對存在分歧的領域進行了甄別,在分歧較少的領域取得突破。
特朗普的表態說明,在中美雙方前幾輪關稅加征并未取消的情況下,中美間以“求同存異”的思路來處理分歧,使本輪磋商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關于農產品采購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磋商結束后對媒體表示,中國將購買價值400億至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
這不是個小數字,很多人看到消息,認為讓步太大。
那么,這個采購數字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從農業部、商務部、統計局以及美國農業部的網站上找了一些數字,給大家簡單算算賬。
整體看,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每年農產品進口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額的十分之一。
2017年,中美貿易戰尚未開始的時候,我國農產品進口金額為1258.6億美元。其中,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為241億美元。
貿易戰開始以后,中國對農產品的需求仍在持續增長,但是美國農產品進口額出現急劇下降。
2018年,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為1371億美元,同比增加8.9%。
2018年,我國自美農產品進口額為162.3億美元,同比減少32.7%,減少了約78.7億美元。
2019年1-7月,我國自美農產品進口額為66.9億美元,同比減少49.3%,較2018年同期又減少了約65.1億美元。
從這些數據,大致可以看到這么幾點。
其一,中國對全球農產品的需求十分旺盛。
其二,即便美國農產品大幅度下降,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量仍在穩步提升,美國并不是唯一的供應方。
其三,貿易戰對美國農業的沖擊非常大,兩年出口減少約143.8億美元。
因此,如果把以往的基數,中國市場的體量,以及中國對農產品的需求增速等因素綜合考慮,如果中美經貿關系實現正常化,以中國國內的巨大市場和強勁需求,吸納400億美元乃至于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也是完全有可能。
從磋商角度看,我們早就說過,因為中美在農產品領域有較強的互補性,采購美國農產品是中國特有的談判籌碼。
互補性,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一般來說,這意味著你需要我,我需要你。
深一層看,在鬧矛盾的時候,這種需要,就會變成談價的條件。
如果再多想一層,這種談價,也應該以形成利益共識為目標,而不是徹底撕裂為目標。
更何況,采購量上去了,是不是意味著跟美國農民利益聯系更緊密呢?
緊密意味著雙贏,脫鉤必然是雙輸。
需求互補、利益重疊,互相依賴但又互相制約,這就是中美間農產品往來的邏輯。
關于匯率
匯率協議,本質上講就是個貨幣協議。
中美經貿磋商一年多來,關于貨幣協議最具體的表述,是2019年2月底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期間,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對媒體的表態——中美雙方達成了貨幣協議。
后來因為磋商的反復,這份協議未再提及。
當時(2月底)有觀點暗示,認為中美的貨幣協定可能參考《美墨加貿易協定》的匯率條款。
“彭博社報道指出,貨幣是特朗普政府貿易談判的一部分,在與加拿大和墨西哥更新北美自貿協定的談判中,美國也敲定了一項貨幣協議,并表示將在未來的貿易協定中尋求類似的承諾。”
那么,《美墨加貿易協定》里關于匯率的條款是怎么規定的?
該《協定》第33章“宏觀經濟政策及匯率問題”強調,應維護由市場決定的匯率制度,避免競爭性貶值,并在外匯干預時及時通知相關方。
這樣的規定,其實跟中國之前在國際上作出的承諾,并不矛盾。
2016年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上,與會各成員(中美都在)重申此前的匯率承諾,包括將避免競爭性貶值和不以競爭性目的來盯住匯率。
因此,是否參考《美墨加貿易協定》或是其他什么協定的條款,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協定內容應當符合中國匯率改革方向,符合人民幣國際化方向。
以陶然筆記的判斷,中美間在匯率問題上本無特別尖銳的矛盾,近期“匯率操縱”成為熱點,主要還是“匯率操縱”這個話題被操縱了。
最新情況看,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在本輪磋商期間表示,考慮取消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
因此,如果中美雙方能朝著正確方向走下去,那么在第一階段成果中達成平等的貨幣協議,并不讓人意外。
關于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這一條,如果沒記錯的話,是首次出現在磋商結束后發布的消息稿中。
中國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正在加速。不久前,上海出臺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若干措施,其中專門提出推進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速度,并詳細列出了五項內容:
將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主體資格范圍,擴大至境內外機構在上海發起設立的投資管理機構;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支持設立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和再融資服務體系;支持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探索推動無形資產融資租賃業務;加快大宗商品現貨市場建設,支持金融機構為大宗商品現貨提供相關金融服務等。
中國擴大金融服務業的開放,相關需求正在增長,而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方面,美國相對中國的優勢是明顯的,在這方面加強合作符合雙方利益。
關于其他議題
在中方公布的實質性成果領域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內容之外,還有知識產權保護、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
這其中,我方關于知識產權保護、擴大貿易合作和技術轉讓等領域的態度,各大媒體一年多來已經說了不少,毋庸贅述。
這里要說說“爭端解決”。
相信大家一直比較關注,美方在經貿摩擦中對中方的一大訴求是確立協議的實施機制或者說執行機制。
以陶然筆記了解的情況看,在這個問題上,中方始終未曾松口。
協議應當平等互利,單方面的執行機制如何能夠接受?
這次措辭轉變為“爭端解決”,這個變化很有意思,反映出一種實質性的思路轉變。
不認同不平等,但不回避有爭端。既然有爭端,建立一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爭端解決機制,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你對我有異議,我對你有看法,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機制去處理。
如果能有效管控分歧,這不失為一種充滿智慧的解決方法。
以上是對這次磋商內容的粗略整理。
在陶然筆記看來,本輪磋商中,雙方的合作意愿有提升,求同存異的思路得到充分體現,正逐漸轉向正確的軌道。
中美經貿問題如果能妥善解決,將給中美其他領域的分歧管控以正面示范,這無論是對中美兩國還是對世界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最后,再說個小細節。
這一輪磋商中,10日午餐是美方叫的漢堡外賣。
據說,劉鶴副總理選的還是牛肉漢堡。萊特希澤說,上次磋商時就是買的這家的漢堡,這次特意選了同一家店。
劉鶴副總理說,這一次的味道比上次更好。
微商電商、網絡直播、“宅經濟”……大量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涌現,讓工作和生活變得多姿多彩的同時,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意見》明確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進一步降低個體經營者線上創業就業成本,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
人工智能、5G、大數據、區塊鏈等蓬勃發展的智能交互技術正在推動上海各產業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正是基于各類新型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上海在線新經濟在疫情期間,走出了一波“亮眼行情”。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疫情實時監測系統顯示,截至美東時間6月1日下午5時44分,美國已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1804206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104799例。越來越多州長和公共衛生專家擔心,美抗議活動或致新一輪新冠疫情高峰。多位美國衛生專家擔憂,抗議活動中人群密集,許多人不戴口罩,還有人高喊口號或大聲喊叫。
題:激發新消費 支撐新經濟——代表委員談“新基建”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報告提出的這些建設舉措,得到了代表委員們的廣泛贊同。
中國駐荷蘭使館與荷《外交官雜志》26日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聯合舉行吹風會,中國駐荷大使徐宏介紹了中國防控疫情的最新舉措和積極成效,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9日訊 9月份,證監會召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提出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面深化資本市場
近段時間特別是11月以來,養老產業再迎密集新政。從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從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到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等,均對鼓勵養老產業發展作出新部署。
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的31省份2019年前三季度GDP數據顯示,中部六省GDP增速全部“跑贏”全國,西部地區表現搶眼,云南、貴州、西藏GDP增速位列全國前三甲。
據中國天氣網:今天(21日)開始,一股新的冷空氣將再度從新疆啟程,并在22-25日這段時間,東移南下影響我國。
受低槽及切變線影響,本周我省多分散性降水,周三前后有一次大范圍降水,京廣線以西部分地區雨量較大,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