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2日13:59 來源:光明網
昏暗的病房里,
橫置的桶狀機器整齊排列。
在這一個個冰冷機器的一端,
都驚悚地露出一個個人頭。
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
盛行在美國病房里,
用于治療小兒麻痹癥的鐵肺呼吸機。
小兒麻痹癥患者們,
就依靠它艱難地維系生命。
那時候的中國也未能幸免于難,
南通、青島、上海、南寧、濟寧……
病毒開始瘋狂肆虐,
或致死、或致殘!
這種病就是脊髓灰質炎,
俗稱小兒麻痹癥。
一旦被感染上這種病,
這種近似于S形的夸張體態,
就會陪伴他們一生。
在全國陷入一片恐慌的時候。
當時從蘇聯留學歸來的顧方舟臨危受命,
開啟了他與小兒麻痹癥長達45年的戰斗。
曲折的童年埋下了學醫的種子
時針撥回到1926年。
左一為顧方舟
顧方舟出生在寧波的一個富裕之家。
然而一場變故卻突如其來,
顧方舟5歲時,
父親在一次工作中,
不幸被病毒感染去世。
這是顧方舟第一次對傳染病有了切膚之痛。
每每憶及小時候,顧先生仍會潸然淚下
為了照顧養活幾個孩子,顧方舟的母親白天黑夜不停工作。一天,幾乎累到虛脫的母親,撫摸著他的頭說:
“兒子,你要好好讀書。長大了,你要當醫生。當了醫生,我們就不用求別人了。”
父親的病故,
母親的囑咐,
讓顧方舟從小埋下學醫的種子。
北京大學醫學院
1944年,顧方舟考入北大醫學院。
中學時期的顧方舟
一次,班里一個女生隨老師去河北,考察礦工的勞動衛生狀況。
回校后,她嚎啕大哭地講述礦上的慘狀:礦工毫無保障,穿著麻袋,鞋破露趾,夜枕磚頭,日不見天,有時被包工頭打得流血露骨頭,病死了就扔到萬人坑里……
女同學的這番話,
讓一旁的顧方舟默默立志:
“我要做一個公共衛生學家,
讓更多的人遠離疾病、擁抱健康!”
前排左二為顧方舟
大學畢業后,顧方舟來到了大連衛生研究所,從事痢疾的研究工作。朝鮮戰爭爆發,顧方舟被派往戰場,治療患了痢疾的戰士。
二排左一為顧方舟
可剛剛在前線戰斗一個月,顧方舟突然收到一封加急電報,上面只有四個字:速回大連!
原來,國家選派他去蘇聯學習。1951年,顧方舟坐上前往蘇聯的火車,開始了他的學習研究生活。在蘇聯,顧方舟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常在昏暗的早晨就進了實驗室,晚上干到十一二點。為了看懂世界醫學尖端文獻,他努力克服語言障礙,僅僅靠著幾本簡陋的參考書,就自學了俄語、英語、日語三種語言。
1951年,顧方舟留蘇期間的工作照
打響了攻克小兒麻痹癥第一戰
1955年,在蘇聯整整學習了4年,取得副博士學位的顧方舟學成回國。也正是在這一年,小兒麻痹癥在中國集中爆發。
患者多是7歲以下兒童,
感染病毒后,
會肢體殘疾、癱瘓甚至死亡。
1959年3月,
衛生部派顧方舟等四人,
到蘇聯考察脊灰疫苗。
在當時,
世界上對付脊灰病毒只有2種疫苗:
死疫苗和活疫苗!
死疫苗安全,
可是一針5美元的價格,
是那個時期的中國所不能承受的。
活疫苗高效、便宜,
但安全性尚待研究!
顧方舟根據我國國情進行判斷之后,
決定研發活疫苗。
他打聽到,有活疫苗的,正是他留蘇期間的導師。
顧方舟與丘馬可夫教授
恩師二話沒說,
就將活疫苗贈送了一些給他。
拿到疫苗的顧方舟,
立刻啟程回國。
在回國的火車上,
顧方舟一直緊抱著行李箱,
生怕稍有顛簸將里面的玻璃容器弄碎。
因為他深知,行李箱里,
承載的中國千萬家庭的希望!
全家移居昆明,只為穩定“軍心”
回國后,他立即成立了研究小組,為了進行自主疫苗研制,顧方舟團隊來到昆明,建立醫學生物學研究所。
到達昆明后,
沒水、沒電、沒房子
沒有托兒所、沒有小學校……
看到這樣的條件,所有人也開始不安起來,
為了穩定“軍心” ,
顧方舟一大家都搬去了那里,
連老母親都一起移居去了昆明。
挖洞、建房……實驗所用的房屋、疫苗實驗室拔地而起,一條山間小路,通往了消滅小兒麻痹癥的夢想彼岸。
忍痛以子試藥,為億萬孩子不再受病痛折磨
經過研究所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
1959年底,第一批小兒麻痹減毒活疫苗誕生了。
經過測試,疫苗在動物身上試驗安全有效。但能不能用在人的身上?
顧方舟義無反顧地喝下了疫苗溶液,一周過去,他安然無恙。
但是小兒麻痹癥,多發病于七歲以下的兒童,必須要在兒童身上進行臨床實驗。去哪里找孩子做實驗呢?
這是1961年的一張合影,年輕的顧方舟抱著不滿一歲的兒子。
顧方舟瞞著妻子,
悄悄做了一個決定:
他冒著讓兒子癱瘓的風險,
給兒子喝下了疫苗。
顧方舟的兒子也因此成為了
脊髓灰質炎疫苗的首個兒童試驗者。
這段時間,
曾經忙碌、專注于做實驗的顧方舟,
突然變成了一個最盡職的父親。
他密切關注著兒子的一舉一動,
孩子的每一個噴嚏、每一聲咳嗽,
都讓他膽戰心驚,
因為他清楚,
那一個噴嚏、一聲咳嗽的背后,
關乎的是什么!
在顧方舟的感召下,
研究所的科學家們,
也紛紛給自己的孩子服用了疫苗。
這些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人們,
用一種看似殘酷的舉動,
表達著對國家、對人民、對科學的愛。
10天觀察期過后,
疫苗是安全的!
1960年底,首批500萬人份疫苗,在全國11個城市推廣開來。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紛紛削減。
從滾元宵中找靈感,糖丸疫苗正式面世
面對逐漸好轉的疫情,顧方舟沒有松懈,他開始意識到,疫苗的儲藏以及運輸,都存在很大的問題。一天,顧方舟看到三歲的兒子拿起桌上的糖果,他突然意識到: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這樣,固體方便運輸,小孩還愛吃。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測試,陪伴了幾代中國人的糖丸疫苗誕生了!
顧方舟喂小朋友吃糖丸
別小看了這顆糖丸,自1964年“脊灰”糖丸疫苗全國推廣以來,“脊灰”的年平均發病率從1949年的十萬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萬分之0.046,使數十萬兒童免于致殘。
2000年,“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報告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
74歲的顧方舟作為代表,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國成為無脊髓灰質炎國家。
從疫情爆發時的無能為力,
到徹底消滅這種傳染疾病,
顧方舟也從正當盛年到年逾古稀。
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
他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他用一顆顆小小的糖丸,
改變了無數孩子的命運。
今年1月2日,
92歲的顧方舟先生因病逝世。
今年9月17日,他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顧老這一生,甘嘗四十余年的苦,只為給我們帶來長久的甜。
如今,盡管糖丸已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們也正在逐漸
向過去那個艱苦崢嶸的年代告別!
但“糖丸爺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
方舟駛向了永恒,糖丸永留在人間!
顧方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6月生,2019年1月去世,浙江寧波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校長、研究員。他是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科技攻關的先驅者。他研發的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護佑了幾代中國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國進入無脊髓灰質炎時代。榮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和“全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一粒小小的糖丸,承載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記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粒糖丸里包裹著的,是一位“糖丸爺爺”為抗擊脊髓灰質炎而無私奉獻的艱辛故事。
[面對面]“糖丸爺爺”顧方舟
2019年1月2日凌晨三時,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校長顧方舟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2歲。1958年“脊灰”暴發后,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始了脊灰疫苗的研究生產,生產基地在云南昆明玉案山一個名為“花紅洞”的地方。
1958年,衛生部派顧方舟去蘇聯考察死疫苗的生產情況前,政府就考慮到了疫苗的生產問題,決定在云南建立猿猴實驗站。1951年,顧方舟從戰場后方被緊急召回大連,作為中國第一批留學蘇聯的學生,和被派往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