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11:54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12月20日,中國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將9顆衛星送入太空。然而這一次不尋常的發射,只是中國航天“超級2019”的一個小小注腳。截至目前,中國今年已實施33次航天發射,如果再算上擬在本月底擇機發射的長征五號遙三火箭,今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將達34次,有望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中國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震撼世界的里程碑。仰望星空,從1970年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到如今,載人航天、衛星通信、火箭技術等多領域全面開花,長征系列火箭已突破300次發射,“北斗”、“長征”、“悟空”、“墨子”等續寫航天事業新成果,中國正在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如今,中國開始邁向空間站時代,觸角伸向更遠的星際。翻開年歷,2019年中國成功發射了高分七號衛星,初步構建起穩定運行的高分衛星遙感系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公開亮相,并計劃在2020年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全年累計發射10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全球組網進入決戰決勝的沖刺階段……“嫦娥”問月、“北斗”指路、“天宮”覽勝,從近地到探月,一顆顆衛星翱翔九天,一項項紀錄被成功打破,中國航天亮點頗多、精彩紛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中國黃海海域成功實施中國航天首次海上發射,填補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如今,中國航天人正以勇于攻堅、守正創新的方式,將中國航天事業推向更大更新的舞臺。
時間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走過63個春秋的特殊時刻。回望過往,從“東方紅”躍然于世到“墨子號”飛向太空,從“兩彈一星”橫空出世到北斗系統服務全球、“嫦娥四號”傳回世界上第一張月背影像圖……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正逐漸變為現實。總結經驗,一部新中國的航空航天發展史,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自強不息的奮斗史。經過一代代航天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努力,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正逐漸變為現實。放眼現實,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傳承著這份精神,中國開啟了邁向航天強國的新征程。展望未來,中國航天也必將為推動世界航天事業發展、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中國貢獻。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5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15日發布消息說,兩名美國女宇航員本周將在國際空間站外進行太空行走,這將成為空間站歷史上第一次全女性太空行走。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由于國際空間站電源系統故障,宇航員將在17日或18日進行太空行走修復。NASA航天員上周曾進行兩次太空行走任務,更換構成太空站太陽能網絡舊電池;要完成電池更換工作,還需要進行三次太空行走。
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表示,他們沉痛地宣布“第11號航天員”去世的消息,列昂諾夫曾兩度榮獲國家最高榮譽“蘇聯英雄獎”。1965年3月18日,列昂諾夫搭乘“日出2號”(Voskhod 2)宇宙飛船進行任務,當時他走出宇宙飛船進行12分9秒的太空漫步,成為人類史上太空漫步第一人。
畢竟,此前首個仿真機器人,是作為貨物被放在貨運艙中送上太空的…… 資料圖:俄羅斯機器人宇航員Skybot F-850。圖八:圖為全球首個太空機器人(左)的資料圖,其于2010年11月3日跟隨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前往國際空間站,在那里完成一系列測試工作。
1970年4月24日晚上9點35分,隨著一聲巨響劃破夜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征一號火箭的托舉下直刺九霄。21點50分,東方紅一號衛星向全世界播送的東方紅樂曲,環繞太空,響徹全球,它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