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10:04 來源:大河客戶端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我省正在建設森林河南,力圖打造四季常青、三季花開的綠水青山。而實際上,新世紀以來的我省,一直處于“變綠”的一個過程中。大河報記者從河南省林業局了解到,《關于2000-2018年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已經“出爐”。
根據衛星和氣象資料計算,2000-2018年,全省植被指數、植被覆蓋度和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持續上升,92%區域的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19年來全省綠化面積增加1.49萬平方公里。森林河南建設“主戰場”三屏四帶山區和丘陵溝壑區增速超全省平均一倍多,生態紅線區內的植被狀況整體達到高植被覆蓋度水平,森林生態質量整體持續向好發展。
【變化】從2000年到2018年 我省植被覆蓋率從57.3%到66.2%
《報告》由河南省氣象局提交至河南省政府。“歸一化植被指數”是衛星遙感監測植被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指標之一,反映地表植被的繁茂程度,可以客觀評價全省植被生態情況。河南省歷年歸一化植被指數計算結果顯示:2018年全省平均值為0.64,比2000年的0.56提升14.3%。特別是全省林區,這一數值高達0.81,約高出全省平均值27%。其中,西部伏牛山區、南部大別山區等森林生態區這一指數更高。這說明,全省“綠意”真的更濃了。
根據2000~2018年衛星資料監測,全省92.7%的區域植被覆蓋度呈增長趨勢。全省植被覆蓋度2000年為57.3%,到2018年增長到66.2%,增幅15.5%。其中,豫北東部、豫西伏牛山區、豫南大部、沿淮北部及豫東部分地區增長尤為明顯。
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生態氣象室副主任田宏偉說,以前,除積極在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為林業工作提供氣象服務之外,林業生態建設方面我們重點監測植被指數和覆蓋率等指標。2019年又新增了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指標,這樣不僅能監測森林的量,而且能評估森林的質。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我省森林面積擴大的同時,森林的固碳能力也在增強。
生態學里有個“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概念,是指單位面積的綠色植物在某時段內所累積的有機物數量。通俗講,大致可以理解為固碳量,一般以每平方米固定的干物質含量(克碳/平方米)來表示。固碳量越大,吸收二氧化碳、調節熱島效應等能力當然就越強。
利用衛星和氣象資料計算全省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結果顯示:2018年比2000年明顯提高,提高幅度約25.9%。其中,2018年達到19年來第二高值,僅次于2015年。這也就意味著,全省植被生長狀況越來越好,全省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每年每平方米平均增加3.96克。
綜合“歸一化植被指數” “植被覆蓋度”“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等關鍵因子,就得出了全省植被“生態質量指數”。簡單而言,這個指數是植物面積與生長狀況的統一,值越大,表明植被生態質量越好。
【分析】全省九成區域生態質量在不斷趨好 十年來森林覆蓋率上升了4.76%
19年來,分析全省各地生態質量指數變化趨勢,全省約90%的區域生態質量在不斷趨好。其中,趨好比例最高的信陽市變好比例為98.3%、三門峽市為97.5%、駐馬店市為96.8%、周口市為94.4%、南陽市為93.7%、漯河市為93.7%、商丘市為93.3%。變好比例在70%以下的市只有6個。即便是這6個最低的市,最低變好比例也在60%以上,它們的生態質量總體也在不斷變好。
省林業局造林處處長汪萬森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方式、相關指標與林業部門5年一度的森林資源清查有所不同,但結果高度吻合。近年來,我省先后組織實施了《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2008-2012年)》和《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提升工程規劃(2013-2017年)》。十年間全省共完成造林3990萬畝,森林撫育2242萬畝,森林覆蓋率上升了4.76個百分點。根據2018年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近五年來河南省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64個百分點,增幅在中部六省位居首位。
汪萬森介紹,去冬今春河南已完成新造林435萬畝,為年度造林計劃任務286萬畝的151.3%。去冬今春全省共參加義務植樹達4578萬人次,共植樹1.94億株。各地圍繞山區森林化、平原林網化、城市園林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蔭化、庭院花園化等“六化”建設,積極打造“六化”示范工程,采取針葉林與闊葉林,常綠樹與落葉樹,鄉土樹種與珍貴樹種等多樹種混交營造,推廣近自然混交、立體混交、帶狀混交、塊狀混交等多種混交方式,形成喬、灌、花、草、藤“五形”合理配置,新造林質量也明顯提升。
田宏偉說,河南省植被生態氣象監測評估系統已于今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這個系統的啟用,大大提升了森林生態質量分析評估的準確性和效率。“為更好地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還打算開展森林水源涵養功能評估和植被生態改善氣象條件貢獻評估。”
報告在最后進一步提出建議,加快森林河南建設力度,繼續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加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強化城市生態建設與規劃,加快中原城市群建成區復綠工作,更快地建成“森林河南”。
拉薩市當雄縣羊八井精準扶貧集中搬遷安置點,是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加快貧困群眾脫貧步伐、解決因病致貧問題的一項民生工程。“易地扶貧搬遷旨在阻斷致貧的自然條件因素,轉變貧困戶聽天由命的思想,激勵他們勇于改變貧困現狀,扶起脫貧的志氣。
橫亙陜西、內蒙古、寧夏三地的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那些年,毛烏素沙地邊緣荒漠化日益嚴重,肆虐的沙漠,以每年幾十米的速度向寧夏西南部靈武地區侵襲。在寧夏,有沙的地方,就有這樣的“抗擊沙漠的勇士”,他們向沙漠不斷播種綠色,訴說著一代代寧夏人守護綠水青山的永恒誓言。
NASA衛星Terra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采集了2020年2月23日和4月29日和田附近一部分沙漠的圖像,發現4月底和田附近的沙漠較2月份局部出現綠色。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德國國土面積。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全球植被是否變綠了,一直是學界爭論的話題。2020年1月中旬,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樸世龍教授研究組應邀在的綜述文章《全球植被變綠的特征、驅動因素及其氣候反饋》。
事實上,隨著快遞物流行業的“綠色化”引起社會關注,目前包裝、配送、回收等各環節都已經有了一些舉措。針對這些快遞行業“變綠”的瓶頸,可以建立包裝材料回收機制和循環使用體系,鼓勵探索新的快遞業態。
龍匯山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侯嘉慧):高峽平湖,遠望黃河,一片片綠色正在戈壁上緩緩綻放。地處黃河上游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
站在全局看農村,鄉村振興全面提速,更多村莊美“顏值”、提“氣質”,注入旺盛生命力。發展背后看增收,農民不再單靠土里刨食,“四駕馬車”拉動、收入渠道更多元—— 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最關鍵。
題:淮源“綠變” “堿都”重生——河南桐柏生態發展調查 淮河從位于河南桐柏縣的桐柏山下發源,奔流千里,而且在其源頭地下還埋藏著世界罕見的大型天然堿礦。
凌晨1時,電腦屏幕顯示,武漢分輸瞬時流量81584立方米/時、孝感分輸瞬時流量28073立方米/時…… 這里,見證著湖北能源結構的逐漸“變綠”。同一院落、同樣堅守的,還有另外一支隊伍——擔負著西氣東輸管道大型維修搶險任務的武漢維搶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