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3日20:54 來源:經濟日報
在廣東南雄市油山鎮的千畝臍橙基地,果農正忙著移植臍橙幼苗。 賴信英攝
廣東仁化縣長江鎮香芋產業扶貧基地正在開展春耕。 鐘文君攝
走進韶關的南雄、仁化、樂昌三個縣、市,雖然脫貧攻堅任務不像深度貧困地區那樣艱難,但仍然需要解決非貧困地區存在的貧困戶問題,真正做到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對此,當地利用農村低保、養老保險和醫保解決貧困戶的生計問題,用農村危房改造政策讓貧困戶搬進新房,用脫貧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梅嶺是我國南方一條東西走向的地理分界線。重重疊疊的大山把廣東與江西、湖南分割開來。廣東是經濟發達地區,脫貧攻堅任務主要集中在粵北。梅嶺山下的韶關就是粵北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訪韶關的南雄、仁化、樂昌三個縣、市鄉村和農戶,考察脫貧攻堅情況。
廣東省的脫貧標準是有勞力的貧困戶年人均收入達到8266元,無勞力的兜底貧困戶年人均收入達到5808元。這個目標高于全國平均標準,可以說,廣東脫貧攻堅要實現的是相對高標準下的發展。粵北農村貧困戶占比不大,“插花式”貧困較多,這里的脫貧舉措不是攻堅連片貧困,而是立足于解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
保障兜底不愁生計
保障制度兜底是脫貧的“最后一道防線”。脫貧攻堅的成效,在某種程度上要看最困難人群是不是得到了切實保障,能不能穩定達到“兩不愁三保障”。
在整體統計數據中,兜底貧困戶占三分之一左右。比如,仁化縣城口鎮村有貧困戶37戶90人,其中17戶是無勞力戶,3戶是五保戶,貧困戶多是單人一戶的孤寡老人。樂昌市去年底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82戶13851人,其中整戶無勞動能力而納入政策兜底保障的貧困戶是2758戶5544人;仁化縣建檔立卡貧困戶3219戶9242人,符合兜底保障政策的包括低保2752人、特困供養(農村五保)359人、享受孤兒政策19人,縣級財政兜底保障213人;南雄市有相對貧困戶5714戶14534人,其中無勞動能力貧困戶2495戶3929人納入兜底保障。
可以說,兜底貧困戶的生活情況是衡量脫貧工作的標準,可喜的是,如今他們的生活已有很大改觀。比如,記者在南雄市烏逕鎮田心村碰上年近80歲的李干珠夫婦,他們膝下無子女,在村里務農,一直住在早年修建的土坯房里。2017年,農村危房改造政策以資金扶持形式,幫他們建起一棟70多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房子,房子里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布局合理,電磁爐、冰箱等電器一應俱全。
扶貧幫扶信息表顯示,李干珠家庭年收入包括低保收入5472元、產業補貼3600元、養老保險3552元、資產扶貧1346元,這4項收入總計將近14000元。在支出方面,該家庭每月的柴米油鹽生活費300元左右,每月吃藥100元左右,2018年藥費報銷1895元,算總賬還有不少結余。
像老夫婦這樣過上好日子的兜底貧困戶并不是個例。在樂昌市九峰鎮漿源村,記者走訪了一位99歲的老人劉應吉,他和二兒子劉家順一起生活,劉家順今年68歲,因病截肢喪失勞動能力。據了解,該家庭每月能得到補貼2000多元,每人分別能領到750元五保津貼,180元養老金,劉家順每月還能領到180元殘疾補貼。單靠這些補貼,一個月的家庭開支足夠了。
脫貧幫扶挽救危急
如果說農村最困難的無勞動力群眾需要“兜起來”,那么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最需要的則是“扶一把”。畢竟,他們面臨的是暫時困難,“扶一把”就能爬起來走起來甚至走得更快。
在走訪了5個鄉鎮20多戶貧困戶后,南雄市油山鎮下惠村的沈明朝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沈明朝37歲,很小就到佛山打工,學得一手廚藝。但天有不測風云,2016年因為父母生病,他們夫妻只好回村種田,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就在沈明朝一籌莫展時,2016年,駐村的廣東省建行幫扶隊對他開展了消費扶貧,購買了他家的所有稻谷,還幫他爭取了全額補貼,購買了農用拖拉機。緊接著,沈明朝就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去年就把種植規模從20畝擴大到40畝,并承包了一口魚塘。一年水稻收入5萬元,魚塘收入3萬多元。
“前幾年是借錢給父母看病,現在我要貸款謀發展。”記者采訪時,沈明朝剛買了第二臺拖拉機,前幾年蓋的房子也在去年扶貧工作隊幫扶下刷白了墻,添置了新家具,生活事業蒸蒸日上。
在仁化縣城口鎮恩村,48歲的蒙春清丈夫去世,她帶著一兒一女生活。兒子讀高三,女兒在廣州讀研究生。全家收入都靠蒙春清經營的7畝多柑橘和打零工,每年收入3.8萬元左右。由于兩個孩子讀書每年開銷2萬多元,她家的日子過得非常緊張。
2016年,該家庭被納入扶貧幫扶。不僅減免了她兒子的學費,每年還有3000元的教育補貼,女兒則有7000元教育補貼。有了這筆錢,女兒卸下了負擔安心讀研。
多位扶貧干部告訴記者,教育補貼和金融支持對這類家庭幫助最大。樂昌市去年有2612人領取教育補助;仁化縣符合學雜費減免和教育補貼政策的1690人也100%享受到教育補貼政策;南雄市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學生2735人足額發放教育補助。
這些暫時遇到困難的家庭,都在幫扶政策“扶一把”中獲得了發展的力量,甩掉了經濟負擔,走出了貧困泥潭。
農房改造居住升級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下鄉看住房。房子在農村有很多意義,在脫貧攻堅中,貧困戶最直接的獲得感來自住房條件的改善。
粵北農村綠水青山、樓房掩映,透出富裕的新貌。在記者走訪的20多戶貧困戶中,只有2戶還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房子里。其中一戶是住在南雄市油山鎮上朔村下村村民小組的彭賢勝一家5口,他告訴記者,家里因為妻子生病干不了體力活而陷入貧困。2013年,該家庭被識別為貧困戶。2014年,村里利用農村危房改造幫助他們加固維修了房屋。房子看上去是老舊樣式,但住起來和過去已經大不一樣。
另一戶住“舊”房子的貧困戶是仁化縣城口鎮上寨村的連光會,他們一家住在1987年修建的三開間磚瓦房里。按照當地補貼政策,貧困戶可以獲得4萬多元住房補貼。于是,連光會東借西湊10萬元,與4個兄弟合伙建起一棟小樓,每戶一層,每層100多平方米,他們別提多滿意了。可以說,農房改造資金發揮了巨大的撬動作用,直接提升了幾家人的生活水平。
在樂昌市九峰鎮茶料村,貧困戶譚必增也靠農房補貼住進了97平方米的新居,同時他也收到了哥哥送給他的新彩電。值得一提的是,住房改造讓貧困戶獲得了親戚合作幫扶的機會。每當貧困戶喬遷新居,親戚朋友就會互送家具和其他用品,改善了農戶生活。因此,住房在農村貧困戶生活中發揮著多方面作用。
政府也在幫助農民改變居住條件方面想出許多新辦法。比如,樂昌市去年完成143戶危房改造任務,還開展了貧困戶“幸福工程”,幫助貧困戶規整電線、內墻刷白、室內整理等。2018年,該市投入963.5萬元,對872戶貧困戶實施了“幸福工程”。
脫貧產業保障就業
產業是脫貧的關鍵。農業依然是脫貧帶動力強、農民最容易參與的脫貧產業。在土地上做文章,是幫扶貧困戶的現實選擇。
仁化縣董塘鎮河富村的大井村民小組有一個蔬菜種植基地,320多畝土地流轉到丹霞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負責人鄧聲裕告訴記者,320畝土地,過去一半是撂荒田。自從土地流轉給丹霞女農業公司,這些土地都利用了起來,農民不僅每畝地可以拿到租金,還能在田里務工,村民小組60%的勞動力在這工作。
為啥撂荒土地能種菜?“因為賣得動。”鄧聲裕說,以前農民種菜在本地賣不動,現在公司的菜賣到了廣州、深圳和香港等地。
面向珠三角和大灣區提升農業水平,是粵北扶貧產業發展的突出特點。南雄市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形成2000多畝連片茶葉種植基地,初步搭建起1000畝以上連片規模扶貧產業基地7個。樂昌則專門出臺釀酒型葡萄種植獎補辦法,對示范帶動貧困戶種植釀酒葡萄的合作社等進行獎補扶持,帶動了220多戶貧困戶增收。仁化把傳統的貢柑產業提質增效,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實行統一產品規范和行業標準,全縣20多萬畝貢柑,吸引700多戶貧困戶參與種植4100畝。
扶貧產業機制創新與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相結合,是韶關脫貧產業發展的又一個特點。仁化縣引導現有的331家合作社和153家家庭農場、42家農業龍頭企業引領和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有48家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簽約共建,33個省定貧困村都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樂昌市出臺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精準扶貧有效銜接的獎勵辦法,目前有2123戶在家務農的貧困戶與經營主體簽訂了產供銷合同。
產業基地建設也要與貧困戶就業充分結合。樂昌市建成72個產業扶貧種養基地,其中39個貧困村建了45個,基地帶動2628戶貧困戶就業;仁化縣每個鎮都有一個以上連片100畝、每個扶貧重點村至少有一個50畝以上的連片產業基地,初步形成鄉鎮村有產業基地、勞動力在家務農、貧困戶有產業的扶貧格局。產業基地讓扶貧產業“落地”,也讓有勞力無門路的貧困戶實現了穩定就業。
脫貧之后日子更好
南雄、樂昌、仁化去年底都已實現脫貧。南雄市有貧困戶5714戶14534人,2019年度有5579戶14173人達到脫貧標準,68個貧困村均達到出列標準。樂昌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82戶13851人,累計實現5065戶13791人脫貧,全市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仁化縣動態調整后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19戶9242人。2019年全縣完成33個貧困村退出、3178戶913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退出驗收工作。
脫貧攻堅成果不僅體現在貧困戶收入增加上,更體現在貧困村基礎設施改善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上。脫貧攻堅實際上把貧困村和貧困戶推上了發展新臺階,他們將在這個臺階上趕上全面小康的步伐。
南雄市油山鎮下惠村是廣東省建設銀行幫扶的貧困村,村里人對脫貧之后的發展并不擔心。這一方面是因為政策力度不減,另一方面還因為幫扶單位幫他們建起了大米產業。這幾年,廣東省建行每年包銷該村大米,2019年收購了220萬斤稻谷,產出125萬斤大米。近年來,下惠大米通過廣東建行建立了穩定市場。現在,他們又幫村里注冊了商標,稻谷種植已經有2200多畝,村里230多戶參與種植。大米產業成了村里脫貧的支撐,也是未來發展的新平臺。
仁化縣城口鎮的村民也對脫貧之后的日子信心滿滿。近年來,幫扶單位引導村里利用幫扶資金在縣城購買商鋪,商鋪租金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提高了村里的公共服務能力。一個村1600多人,過去集體收入只有5萬元,有了商鋪出租收入后達到18.5萬元;另一個村1200多人,過去集體收入不到6萬元,2016年開始扶貧幫扶后,集體收入在幫扶單位幫助下穩步提高,2019年達到了19萬元。這兩個村的村支書都說,集體收入增加了,這樣就能保證脫貧之后村里的公共服務搞得更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永剛 張建軍 江 藍)
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其中寶豐縣王世杰入選此榜中的“助人為樂好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計投入2.56億元,有效帶動39個貧困村、2100戶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廣東省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養蜂場周邊群山環繞,生長著1.5萬畝生態林,植物種類豐富,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產出的蜂蜜天然無污染,品質極佳。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廣西百色市凌云縣下甲鎮加西村,當地村民在采摘桑葉(2019年3月27日攝)。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記者 梁木)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目前,上蔡縣全縣建成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32個,實現26個鄉鎮全覆蓋,入住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606人,解放貧困家庭勞動力投入務工就業800多人,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370個。
“來,嘗嘗我們種植的菊花,純天然無污染,可以直接吃。” 據介紹,這些菊花是狀元紅皇繡菊,花型大,結球狀,可鮮食,亦可蒸、煮、燒、拌,食用、泡茶、釀酒、入藥均可。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