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6日08:56 來源:猛犸新聞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圖
5月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榜上有名。至此,河南自1990年開始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河南共有46項入選,位居全國之首。
(歷年發掘探方位置圖)
經過5月1日至4日的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匯報,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分別是: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自1990年我國開始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河南共有46項入選,位居全國之首。
平糧臺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并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曾激發了中國考古學界關于早期城市與文明起源等問題的熱烈討論。2014至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城址進行了系統勘探、調查與發掘。
六年來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進一步揭露和確證了平糧臺龍山城址的正方形形狀與對稱城門結構;發掘并復原了城內的“中軸線”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并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響的高等級遺物。
系統的考古鉆探和數字化記錄分析結果顯示,平糧臺城址平面形狀為正方形,城內長寬各185米,城內使用面積約3.4萬平方米;加上城墻寬度,則城址占地總面積約5 萬多平方米;若再包括外側城壕,長寬大致各310米,面積近10萬平方米。
平糧臺城址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城門,基本居中,東城門可能遭晚期遺存破壞無存。城內中軸線位置發現一條南北向的干道,兩端分別對應南、北城門,墊土為細密的白色細沙土,寬約6-7米。根據南城門內外道路和城內中部道路的路面堆積層位可知,這條中軸干道從建城之初一直延續使用至龍山時期最晚階段。
城內布局以南北道路為中軸,規劃有序。經大面積揭露,確認了多排東西向布局的高臺式排房。排房前后間距15米左右,每組房屋的門向均朝南,布局規整統一。
(南城門附近排水設施)
考古發掘中,在南城門附近新發現兩組龍山時期的陶排水管道,節節套扣,構思精巧,縱向穿過城墻基礎。每組排水管道皆有一定的坡度,城內高于城外。城內溝渠或洼地有進水口,城外通過溝渠排向外側的壕溝。陶排水管和縱、橫連通的溝渠共同構成了目前國內已知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與此同時,在南城門內早期道路上,還發現了車轍痕跡。車轍寬0.1-0.15米,深0.12米,最明顯的一條長達3.3米。其中一組基本平行的車轍間距0.8米,為“雙輪車”的車轍印跡。
經過碳十四年代測定,這些車轍痕跡的絕對年代不晚于距今4200年。這很可能是我國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與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車轍相比,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另外,作為豫東地區重要的龍山時代區域中心,平糧臺城址還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遺物。
(龍山時期祭祀黃牛)
城內發現有四具完整的用于祭祀的黃牛。黃牛是龍山時期才進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種,其在平糧臺城址的大量發現,對研究起源于西亞地區麥作傳統下的黃牛如何融入中原地區傳統的粟黍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秦嶺、曹艷朋說,平糧臺城址方正規整、中軸對稱的特點,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陶水管排水系統,也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絕佳材料。平糧臺城址出土的各類遺存,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間交匯融合的集中體現。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陶鷹(上圖)和玉鉞(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出土的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資料照片)。
12月6日記者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近日,位于安徽黃山市休寧縣的齊云山腳下發現了一處摩崖石刻群,為國寶齊云山摩崖石刻增添了新亮點。由于本次發現的石刻群位置為橫江邊,這次新發現的石刻群也填補了齊云山景區山下及橫江邊無題刻的空白。
工作人員在廣東陽江海陵島的“南海I號”發掘現場進行清理工作(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這是在廣東陽江海陵島拍攝的“南海I號”船體上嵌入的瓷器(5月12日攝)。
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的早期陶片(上圖)和墓葬出土的玉器(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出土的“曾夫人漁”銅鬲銘文(資料照片)。
這是河南洛陽紗廠西路西漢墓發現的“礬石水”(2018年11月7日攝)。4月25日,“2019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鄭州揭曉,靈寶城煙遺址、淮陽平糧臺城址、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濟源柴莊遺址、洛陽紗廠西路西漢墓入選。
原標題: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出爐 我省平糧臺城址、辛店遺址入圍終評 4月6日,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公眾號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等20個考古項目進入終評環節。
4月6日,大河報 大河客戶端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20個項目入圍終評。如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和齊齊哈爾洪河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均為主動發掘。
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在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骨雕蠶,值得注意的是,該蠶呈現家蠶造型,并且呈吐絲的蠶形。中國絲綢博物館設立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重點開展紡織品相關文物分析檢測鑒定、傳統工藝與價值挖掘,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