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3日10: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6月2日電 (記者孫秀艷)六五環境日前夕,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重點介紹了2019年大氣、淡水、海洋、土地、自然生態、聲環境、輻射、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基礎設施與能源狀況。
公報顯示,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大氣環境方面, 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0%;PM2.5年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10年平均濃度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
淡水環境方面,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4.9%,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3.4%,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
海洋環境方面,海水質量狀況持續改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基本穩定,入海河流水質狀況有所提升,海洋功能區環境滿足使用要求。
土地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國耕地按質量平均等級為4.76等。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6.32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1.24%;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9.47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6.81%;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4.44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1.95%。
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方面, 2019年,全國平均氣溫10.34攝氏度,比常年偏高0.79攝氏度。全國平均降水量645.5毫米,比常年偏多2.5%。全國未發生大范圍流域性暴雨洪澇災害,總體上比常年偏輕。旱情比常年偏輕。
經初步核算,2019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8年降低4.1%,完成年度預期目標。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03日 14 版)
構建以生態環境整體質量提升為統攝目標的跨部門跨行業和面向大流域區域的協同聯動(一體化)的行政監管治理體系。展望我國“十四五”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最為重要的是切實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充分發揮“十四五”規劃目標的統領作用。
瀘沽湖位于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處。近年來,四川、云南兩地多措并舉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瀘沽湖沿岸地區加快實施湖泊保護治理項目,積極探索流域共治共管新途徑。通過有效減輕入湖污染負荷,瀘沽湖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旅游收益顯著提升,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曾一度難以見到的滿天繁星閃耀,近年來隨著山東省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重新回到老百姓的視野中。打好碧水保衛戰,山東省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不斷提高水污染防治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水平。
靈武市黃河濕地公園,野鴨在湖中游嬉…… 寧夏緊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總目標,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穩步推動重點工程項目落地,持續釋放生態環境效益。“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明確黃河保護紅線底線,統籌推進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巴中市南江縣正直鎮長灘村全景。一座礦山的轉身從粗放型礦區到公園 “等公園開放,游客來了,還能做點小生意,想起來都巴適得很。礦區剛關停時,唐詔建想過外出打工,但項目開工后就改了主意,參加到高頂山礦山公園的建設中來。
” 如今,在神州大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保障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扎實推進。
吳舜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吳舜澤:“十四五”時期要把重點放在如何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特別是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穩定性上。
6月12日上午10:00-11:00,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衛,就“我市如何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和智能環保服務支撐體系建設情況”接受陽光重慶專訪,以下是訪談主要內容。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生態環境部今天(6月2日)發布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全國地表水Ⅰ~Ⅲ類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74.9%,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3.4%,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
“對干擾生態環境監測的行為,堅持絕對“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絕不姑息。柏仇勇披露,在生態環境部會同公安部重拳打擊了西安和臨汾監測數據造假案后,環境空氣監測弄虛作假現象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