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9日08:5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 程瑤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8日赴寧夏考察調研。從昔日的苦瘠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寧夏的發展是習近平始終的牽掛。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帶您回顧習近平與寧夏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8日赴寧夏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先后來到吳忠市紅寺堡鎮弘德村、黃河吳忠市城區段、金星鎮金花園社區,了解當地推進脫貧攻堅、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民族團結等情況。這是2020年全國兩會結束后,習近平總書記的首次地方考察。
從公開報道中,習近平與寧夏的故事要追溯到1997年。那一年4月,作為福建省委副書記、同時也是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第一次來到寧夏。此后,他一直關注、牽掛著這片土地,2008年和2016年,他又兩次來寧夏考察調研。
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習近平對寧夏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你常洗澡嗎?”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來到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看望父老鄉親,實地考察精準扶貧情況。
在考察中,除了察看屋內陳設外,習近平尤其留意村民家的淋浴設施。聽說安了太陽能熱水器,習近平說“挺好”,關心地問家里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嗎?”
習近平為何對洗澡這件事這么掛心?這個問題其實有來由。1997年第一次來寧夏,習近平就為西海固地區的貧困狀況所震撼。回憶當時的情況,習近平說,老百姓用水很困難,也洗不上澡。
洗澡問題本質上就是用水問題。對于曾經非常干旱的西海固來說,解決用水問題不僅是解決基本的民生需求,也事關脫貧致富和經濟發展。
1997年,習近平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一個重點就是水。他抓井窖工程,解決群眾生活用水問題;鼓勵小圓井抽水灌溉,解決產業用水問題……
水不僅種活了莊稼,也澆灌著脫貧致富的希望。如今的西海固,正如總書記期望的那樣,逐漸由“干沙灘”變成“金沙灘”。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楊嶺村位于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腹地,山大溝深、產業滯后等因素制約著當地群眾脫貧的步伐。
這些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村子的水、電、路、產業發展等多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對貧困戶實施人均發展一畝糧、一畝菜、一頭牛的幫扶措施,使貧困戶收入越來越有保障。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2016年在寧夏考察時,習近平強調。一句“根本出路”,凸顯了產業扶貧的重要性。
走好這條“根本出路”,習近平在1997年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時就已經開了個好頭。當時,他著力發展洋芋馬鈴薯生產,加工成飼料賣給東部一些地方用來飼養鰻魚。這一項當時就帶動人均增收一二百元。
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如今,有產業聯合黨支部一頭對接農戶,一頭對接企業,也有企業為農戶做好技術保障、打開市場銷路,發展產業已經成為西海固的脫貧“利器”。
“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動工。“閩寧”,是習近平為永寧縣的生態移民點取的名字,也是“閩寧協作”開花結果的一個見證。
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
抓井窖工程、發展產業就是當時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抓的重點。另外一個大動作,是實施了“移民吊莊”工程,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眾搬遷到適宜生產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閩寧村。
正如總書記所說,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自閩寧村正式奠基至今二十多年,當初荒蕪的戈壁變成了接納6萬多生態移民的閩寧鎮,水電路衣食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3500元以上。
閩寧鎮成為我國貧困地區通過對口扶貧協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范例。2016年在寧夏考察時習近平稱贊道,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閩寧協作”在戈壁灘上結出的豐碩成果就是對此的有力證明。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2016年7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的話堅定有力。
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短板,進一步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必須采取系統的政策和措施。在會上,習近平提出了4點要求: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完善結對,深化幫扶;明確重點,精準聚焦;加強考核,確保成效。
“山”“海”攜手,至今已著成無數脫貧華章。已經取得的成果固然可貴,但攜手脫貧更需久久為功、“長期堅持”。
今年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公開發布,闡明了接下來的幫扶政策。跨越山海、攜手脫貧的故事將更加精彩……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
2008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第一次踏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考察神華寧煤年產25萬噸甲醇項目。彼時的工廠還很小,但蘊藏的活力已蓬勃可見。
8年后,習近平再次來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考察,詳細了解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煤制油工程項目建設進展情況。
站在熱火朝天的工廠,習近平總書記的聲音充滿了力量:“我的心情也很激動,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大廈在一磚一瓦地建起來。在場的工人兄弟姐妹們,我對你們充滿了敬意。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就是靠著我們工人階級的拼搏精神,埋頭苦干、真抓實干,我們才能夠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偉大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這句話樸實而又充滿力量。具體到寧夏,要怎么干?習近平給出了答案:“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以創新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心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創新驅動發展是新路,更是光明大道。2016年12月,神華寧煤煤制油示范項目建成投產,成為“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一個巨大成果。習近平在對此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強調,“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今年兩會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寧夏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心愿單”。其中之一,就是“構筑祖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對寧夏生態保護一直很關注。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騰格里沙漠遭企業污染一事作出批示;2016年7月來寧考察時,總書記再次強調“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必須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徹底解決問題”……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土地、水、濕地……對于寧夏生態保護的每個方面,習近平都有思考、有部署。他強調,要大力加強綠色屏障建設。要強化源頭保護,下功夫推進水污染防治,保護重點湖泊濕地生態環境。要加強黃河保護,堅決杜絕污染黃河行為,讓母親河永遠健康。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寧夏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步伐愈走愈堅實。6月3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發布2019年全區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情況。公報顯示,2019年,寧夏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良好,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全區生態環境狀況進一步改善。
以“生態立區”為戰略的寧夏,正在承擔起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
2019年,景寧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0014元、20005元,同比增長8.8%、10.1%,縣域綜合實力在全國120個民族自治縣中位居前列。從景寧發展實踐看,一支干事創業、接續奮斗的黨員干部隊伍,是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近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西藏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良好生態環境是民之所愿,是人民共有財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質量依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
4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織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一張網”,完善4萬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240個農田氮磷流失、500個農膜殘留、280個秸稈資源等國控監測點,強化監測評價,一體化推進督導考核。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表示,今年將制定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2020年攻堅行動工作方案。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0年,我省將緊密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2020年全省大氣環境質量PM2.5年均濃度達到58微克/立方米以下,PM10年均濃度達到95微克/立方米以下。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嚴格自然保護區生態監管,防范生態環境風險,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
省教育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健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扶貧辦等6個部門的負責同志,直言不諱,坦誠回答,回應民生熱點難點。闞全程坦言,河南是人口大省,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短缺,有些號源相對比較緊張,給“號販子”“黃牛”提供了空間。
9月27日上午,“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系列主題第二十二場新聞發布會,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舉行。生態示范建設取得可喜成績,全省已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2個、生態鄉鎮120個、生態村30個,還命名省級生態縣19個、生態鄉鎮855個、生態村3870個,形成了一張張遍布全省的亮麗生態名片。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環境保護事業有序發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斷顯現;生態文明理念逐步確立,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
巡視發現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做好巡視“后半篇文章”關鍵要在整改上發力。省政府聚焦中央巡視反饋問題,堅決以更加高度的政治自覺、更加堅定的責任擔當、更加過硬的法治手腕,加壓推進污染防治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