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4日20:41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習近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在你們的社區就體現出來了,回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社區。剛才我看到你們這個社區很好的經驗,特別是民族之間和睦的關系,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們都是攜手并進。這體現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也體現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這是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同居民們親切交流時作的講話。
這段話凸顯了總書記對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高度重視,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惦記牽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地區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足跡遍布雪域高原、大江南北,有力地推動了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們的國家是各族人民攜手締造的,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的。黨領導各族人民經過艱辛探索,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大道。比如,針對少數民族組織實施發展規劃,開展專項扶貧、精準扶貧等,是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顯著特征,這使得少數民族同胞,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同胞,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當前,確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擺在各族人民面前最緊要的頭等大事。走在通向共同繁榮富強的大道上,守望相助、扶危濟困、親如一家的民族傳統也必將助力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地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進而歷史性地解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
(本期特約專家:王永祥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習近平: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兌現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答卷之年,天津市與各受援地區勠力同心、合力攻堅,全面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這一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不勝不休,“一個也不能少”。
如何讓農產品變商品,讓務農大戶變企業家,一直是上海楊浦援黔干部、貴州省正安縣副縣長李國文的心頭大事。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扶貧”,中國的脫貧攻堅也正從“輸血式”扶貧更多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式”扶貧。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民族地區是維護邊疆安全、確保國家穩定的安全屏障,是保護資源環境、確保生態安全的生態屏障,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與會同志指出,中國的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走中國化道路,這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前提條件。
內容摘要:徹底消除絕對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低門檻和最基本要求。我國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相結合、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探索形成了針對不同貧困類型、覆蓋全部貧困群體的扶貧干預體系,顯著緩解了貧困群眾的脆弱性。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全面系統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集中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就這些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岑晏青。岑晏青:如果說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是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的基礎,那么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應用就是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的關鍵。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國內消費需求正在悄然變化。趙萍:一是要夯實全面小康的收入基礎,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提升我國居民消費能力,要把全面脫貧作為消費端實現全面小康的突破口。
習近平:盡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依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得到弘揚,文化自信是否更加彰顯,不僅關系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也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