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1日14:28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盧松
6月的中原,一派豐收景象。杞縣陽堌鎮小崗村幾乎家家院內都碼放著晾曬的蒜頭,陣陣夏風吹起,濃郁的蒜香撲面而來。
6月14日晚9點多,小崗村橫平豎直的村道上,一盞盞太陽能路燈如點點繁星。借著路燈的亮光,脫貧戶李青俊和媳婦正在院外空地上給大蒜剪蒜胡。
大蒜收獲后,小崗村村民剪蒜胡,裝袋曬晾,待機銷售。李明/攝影
“現在村里路修得好,地里的大蒜用機器剜出來后,開著三輪車就拉回來了。”李青俊告訴記者,以前村道都是土路,坑洼不平,下雨路上存水,啥車都走不成,大蒜收獲不及時,經常爛地里,蒜商的車進不了村,大蒜價格也比周邊村便宜。
“俺們啥都不想,能幫著村里把路修好,大蒜能賣出去就中。”小崗村包村干部李明2015年剛駐村時村民懇求的話語,多年來一直在他耳邊回蕩。
小崗村村道干凈整潔,村里享受公益崗位的脫貧戶,每天早上打掃村里衛生。盧松/攝影
李明和駐村工作隊東奔西走,爭取到交通運輸部門村村通公路項目和扶貧部門整村推進項目,把小崗村19條道路全部進行了硬化和綠化,愛心企業還給村里免費安裝了150盞路燈。“出門是水泥路,夜晚亮堂堂,房屋建得整整齊齊,俺小崗村就像城市一樣。”李青俊高興地說,“通了腳下路,奔向‘致富路’。”
從種植、施肥,到澆地、覆膜和人工費用,種一畝蒜的成本為2000元。李青俊去年種了14畝大蒜,刨去成本,賺了3萬多元。今年他多流轉4畝蒜地,大蒜產量也比去年高,但價格卻讓他心里涼了半截。“去年每斤干蒜賣3.9元,現在每斤最高賣到1.1元。”李青俊說。
小崗村村民都選擇把蒜頭裝袋曬晾,待機銷售。李明/攝影
小崗村的地是沙土地,適合種大蒜,全村1560畝地中種蒜面積達1200畝。剛收回來的大蒜價格低,李青俊和村民都選擇把蒜頭裝袋晾曬,待機銷售。
“現在價格還不穩定,等7月份來村收蒜的人多了,價格會上升。再說你家是脫貧戶,有大蒜保險兜底,不會讓你們虧本。”李明寬慰說。
杞縣出臺扶持政策,不僅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種蒜每畝補助100元,還幫助購買了大蒜保險。如果大蒜市場價格低,脫貧戶賣蒜后每畝收入不足3300元,差額由保險公司賠付。
與李青俊發愁大蒜價格低、惜售不同,村里的電商平臺售賣新收大蒜則是供銷兩旺。
挑果、裝箱、稱重、貼簽……在村頭的晟大新農人有限公司倉庫內,00后賈云飛和4名村民各有分工,有序忙碌。
“一天能賣多少件?”
“每天平均發80件,最多一天發100件。”2019年年底,村集體搭建電商平臺,建設300平方米倉庫,線上銷售村里的大蒜和花生等農產品。曾在鄭州打工的賈云飛,回村負責電商平臺。
“裝完箱后,鎮里物流公司會派車拉貨,足不出村就把錢賺了。”賈云飛說,等平臺做大了,要把村里的農產品賣到全國,賣上好價錢。
臨走時,賈云飛和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李桃輝商量,計劃再招四五個脫貧戶幫忙,在網上搞促銷,擴大小崗村大蒜的影響力。
“云飛腦子活,有想法,我們準備把他培養成‘頭雁’,帶領村里更多年輕人電商創業,帶領更多脫貧戶致富奔小康。”李桃輝說。
小崗村脫貧戶賣大蒜,線下能兜底,線上賣高價,穩賺不賠!
小崗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廣場,村民閑暇時晚上到這里跳廣場舞。盧松/攝影
采訪手記
安徽小崗村村民為了吃飽飯,摁下手印搞家庭聯產承包。杞縣小崗村村民為了脫貧致富,流轉土地搞大蒜特色種植。乘著惠民政策的東風,小崗村不僅修好了道路,讓大蒜能賣得出去,脫貧戶賣大蒜,還有了商業保險兜底。如今,村民更是搭上農村電商的“快車”,把大蒜賣到全國各地,賣上喜人價格。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只有不斷開拓新路子,讓產業更加興旺,鄉村才會更有活力,村民才能過上幸福生活。
小崗村村頭小游園,村民結伴到這里游玩娛樂。盧松/攝影
鄉村名片
小崗村位于杞縣陽堌鎮東南4公里處,全村有375戶1276人。2014年被定為深度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7戶436人。2015年以來,在包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精準幫扶下,小崗村通過發展大蒜和花生種植、林下養殖、果蔬分揀保鮮倉庫、溫室蔬菜大棚、服裝加工車間等,帶領貧困群眾甩掉“窮帽子”,2018年11月,小崗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筆直的大道,兩旁民居鱗次櫛比,粉墻黛瓦。改善村內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示范推廣農墾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小崗村農業產出率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大提升。李錦柱說,小崗村將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助力百姓奔著新的夢想加速跑。
自2015年以來,鳳陽縣開始為母親河“通腸洗胃”:經過四期工程治理,濠河清淤500萬方,治理干支流河道46.12公里,加固堤防19.96公里,濠河30年淤積、20年斷流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第一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0年6月28日凌晨1時31分在長治逝世,享年91歲。長冶殯儀館內站滿了前來吊唁的人。
“三年來,我們小崗村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為核心,以旅游、培訓教育、農村電商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一二三產融
1949年8月25日,福建省會福州剛剛解放不久,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報《福建日報》在創刊號上刊登了《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福建而奮斗》的社論。薪火相傳,砥礪前行,新中國成立以來,八閩大地與祖國同命運、共奮進,譜寫了“新福建”建設的壯美詩篇。
題:以書為橋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取得豐碩成果 商務印書館與施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等國際學術出版巨頭合作發布《“一帶一路”——引領包容性全球化》《中國道路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英文版新書。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西湖鎮大沈莊農民沈俊彥望著大型聯合收割機收獲的豐收小麥喜上眉梢。記者回訪總書記考察過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和鳳陽縣小崗村,記錄點點滴滴的農家憂樂,重溫風云激蕩的改革歷程。
新華社記者姜剛 鳳陽花鼓《新鳳陽歌》、鳳陽民歌《鮮花調》、群舞《花鼓小調唱鳳陽》……在28日下午舉辦的小崗村“春晚”上,這些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節目贏得陣陣掌聲。
新華社記者姜剛 鳳陽花鼓《新鳳陽歌》、鳳陽民歌《鮮花調》、群舞《花鼓小調唱鳳陽》……在28日下午舉辦的小崗村“春晚”上,這些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節目贏得陣陣掌聲。
談到改革創新精神,安徽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之一、78歲的嚴俊昌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40年的滄桑巨變,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勇于改革、善于創新是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時代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