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許繼社區的幸福密碼

2020年07月10日09:4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網

5034

15分鐘能干什么?在河南省許昌市許繼社區,不少居民這樣回答——

  “去公園健身!”退休職工胡紅說得干脆。每天一早,她總要去西湖公園鍛煉,“走路十來分鐘就到,玩一玩健身器材,最后打上一趟太極拳,渾身都輕快!”

  “到書屋充電!”魏香麗是魏都區智慧書屋的常客,她感嘆新變化,“出了小區就進書海,刷下身份證,泡上一杯茶,琳瑯滿目的書籍隨便看。”

  “去生鮮店買菜!”67歲的趙鳳華愛逛小區西門新開的便利店,“幾十種鮮菜,好多還帶著露珠,這兒不光賣菜,還能送貨上門、代繳水電費,10多種服務全免費,真方便!”

  一趟拳、一本書、一把菜,折射出百姓生活節節攀升的幸福感。這些幸福源于許昌市傾力打造的15分鐘便民圈。解決群眾的關鍵小事,許昌舍得投入,連續多年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構建起生鮮便利圈、養老服務圈、休閑健身圈、醫療衛生圈、智慧閱讀圈等5個15分鐘便民服務圈。

  5個服務圈,帶來便利新生活

  “群眾盼什么,咱就得干什么。”這是許繼社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范學政的切身體會。

  許繼社區成立于2002年,轄區7500多人,有6個居民家屬院,是許繼集團有限公司和地方共建社區。作為一個大社區、老社區,60歲以上老人有1100多人,如何解決老人“最上火”的看病難?

  社區創新服務,依靠醫療衛生圈,簽約家庭醫生,讓醫療資源下沉,實現精準對接。

  又到了老人免費體檢的日子,連續幾天,許繼醫院醫生汪曉瑞都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班,“血壓、血糖、彩超、心電圖等,一項不能落,寫進每個人的健康檔案。”一天下來,檢查了30多人,臨下班,她又和3名同事核對起檔案。

  在衛生服務中心檔案柜里,摞滿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有的慢性病兩周要電話回訪一次,有的直接上門巡查,分級診療,努力做到‘首診在社區、小病進社區、康復回社區’。”汪曉瑞說。

  “不出社區門,有個頭疼腦熱的,就有大夫看,不用去醫院擠了!”81歲的張桂芳覺得看病方便了。前幾天天氣熱,她頭暈得厲害,就撥通了家庭醫生的電話。不到10分鐘,汪曉瑞拎著藥箱趕到,檢查后及時給老人調整服藥,等恢復正常后才放心離開。

  不光是醫療衛生圈,5個15分鐘服務圈環環相扣,給社區居民帶來便利生活。

  “我們老年人有了好去處,平時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能下棋、打牌、畫畫,不想做飯時,還可以吃營養套餐。”張桂芳說。

  家門口能“托老”,也能“托小”。“有了兒童服務中心,我們兩口子踏實了!”提起社區的新變化,“80后”李洪偉滿臉幸福,過去最愁孩子放學早,無人照看。如今放學后集中托管,有退休教師輔導,他和妻子可以安心上班。

  “有了和睦小家,才有和諧大家。”范學政介紹,社區將15大類160項工作整合為“一有七中心”,即一個社區黨校和文體活動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綜治中心、兒童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志愿服務中心,構建5個便民圈,服務全方位升級。

  服務有量更有質,退休生活也精彩

  每天下午,退休干部鄭建華雷打不動來到文體活動中心,打上一個半小時乒乓球,“出出汗挺好,這不,體重下來了,血壓也恢復正常了。”

  在隔壁的舞蹈室,胡紅換上紅色連衣裙,拿著藍色扇子,和老姐妹們一起排練舞蹈。“這可是每年社區春晚的壓軸戲,在市里都獲過獎呢!”她得意地告訴記者,“年輕時候各忙各的,現在退休了,進了舞蹈隊,又是一個大家庭,退休生活同樣精彩!”

  “社區靠群眾,群眾靠活動,活動靠文化。”范學政說,“服務中心蓋得再漂亮,沒人愿意來,還不是空殼子?”

  老范坦言,剛開始搞活動時,組織松散,群眾積極性并不高。為了打開局面,他們挨家挨戶摸排,大家伙想玩的、愛玩的多搞,一個個興趣社團建起來,人氣旺了起來。

  “現在大家吃喝不愁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鄭建華說,社區的活動場里,每天各類活動排得滿滿的,排練舞蹈的、演奏樂器的、打乒乓球的,一場場比賽熱熱鬧鬧。

  活動多了,質量也不斷提升。去年7月,學舞蹈專業的王喜娟被請到社區,負責文體活動組織和策劃。她一招一式教得專業,老人們學得認真,很快就融入其中,“許多大爺大媽叫俺好閨女,可親哩!”

  如今,不少老人忙了起來,參加志愿服務隊,共建和諧社區。“不管電燈泡壞了,還是下水道堵了,一個電話,不一會志愿者就能上門。”范學政介紹,社區組建了38支專業志愿者服務隊,有1100多人定期開展社區義診、家電維修、法律服務等志愿活動。

  去年志愿者發起一項“撿煙頭換雞蛋”活動,居民們換走了1000多個雞蛋,換來了社區的清潔環境,換來了垃圾分類新時尚。

  當群眾貼心人,打通服務“最后一米”

  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廳,墻上的一本本《民情訴求》格外醒目。翻開細看,每個問題是什么,解決了沒有,一目了然。

  “我們沒干啥轟轟烈烈的大事,都是些家長里短的小事,可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干好。”范學政說,不管是老人手機找不到了,還是鄰居電視聲音開得太大了,都列在服務清單上,“服務圈再好,也要有人干,打通便民服務的‘最后一米’。”

  為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揪心事,黨員干部帶頭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有老人下不了樓,范學政上門測量體溫,買菜、送飯,一送就是一個多月;一位孤寡老人突發急病,干部第一時間護送到病房,墊付了2萬多元押金……

  干社區工作15年,范學政遇到最難的一件事就是更換電梯。前年,社區5棟樓的10部電梯到了使用年限,可由于歷史原因,沒有維修基金,更換電梯的資金沒著落。十幾層高樓,電梯不能用了,大家上下樓咋辦?范學政先后組織了5次居民議事會,他和同事們半個月跑遍了320戶居民,磨破嘴皮子,一個個疙瘩解開了,全體居民達成一致,集資更換了新電梯。

  社區服務連民心。大家煩心事少了,心里亮堂了,范學政也有了個綽號——“幸福村村長”。

  范學政總是說,當好這個“村長”,就要和大家打成一片。他打乒乓球榜上有名,唱歌也數得上,“不少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大家一起樂呵中就化解了。”

  這不,在二樓文體活動室里,老范又和老年樂隊唱起了《許繼社區共建之歌》——“組織共建、活動共聯、事務共商、資源共享,共建共建有力量,共建共建更美好……”

  范學政說,他們這個100多人的“黨之聲”合唱團,把大家身邊的故事寫成歌曲,還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編寫了《新時代 新征程之歌》,把“四講四有”編成《合格黨員之歌》……

  聽,一支又一支幸福歌聲從社區傳出,多么悅耳、多么動聽!(記者 常 欽 畢京津)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9日 第02 版)

文章關鍵詞:和諧社區 生鮮店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社區共建 社區工作 責編:林瑤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歷史視野中的“小巷總理”和基層治理創新

    十幾年前,一部名為《小巷總理》的電影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長春市社區居委會主任譚竹青的感人經歷。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歷史視野中的“小巷總理”和基層治理創新

    作者:吳曉林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十幾年前,一部名為《小巷總理》的電影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長春市社區居委會主任譚竹青的感人經歷。

  • 【追夢火焰藍】云南怒江州“消防守護”見聞:把平安送進大山

    這是助力怒江脫貧攻堅“消防守護”計劃實施以來,80名來自云南省多個消防救援隊伍的骨干力量進駐怒江開展工作的縮影。為了讓“消防守護”實實在在惠及安置點群眾,記者走訪了怒江州多個安置點和村寨,發現這些消防指戰員們在做好消防宣傳方面想了不少法子。

  • 高山榕樹印初心

    “枝繁葉茂,蒼勁挺拔,蔭澤后人,造福一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多么貧瘠的土地,乃至亂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盤根錯節,傲首云天”。蓮花山公園里,習近平當年植下的高山榕愈發挺拔茂盛;鵬城這片熱土上,習近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宣言依然振奮人心。

  • 那事、那河、那群人……讀懂習近平寧夏之行念茲在茲的牽掛

    ——在陜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在山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

  • 河南省91個社區榮獲 “綜合減災(安全)示范社區”稱號

    河南省減災委員會、河南省安全生產委員會近日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命名鄭州市鄭東新區如意湖街道綠城百合社區等91個社區為2019年度“河南省綜合減災(安全)示范社區”。2019年度示范社區的命名,將推動全省城鄉社區居民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能力,有效加強社區災害管理能力提升。

  • 【中國穩健前行】加快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共同體著眼于增強社會成員之間的互相交流、相互交往,著眼于增強人們之間的情感和認同,著眼于增強單位、社區和組織內部的有機聯系,從而達到社會有機團結。

  • 齊心協力推動“全城清潔”活動常態化 共創和諧社區美好生活環境

    為進一步提升轄區市容市貌,打造舒適宜居的高質量生活環境,推進“路長制”管理工作。8月16日上午,鄭州高新區石佛辦事處路隊人員,協同機關工作人員,轄區各公共單位及各職能局委,分別在石佛家屬院、西湖春天小區、紅河一期、華強二期、通和明鏡臺開展全城清潔活動。

  • 你家小區的電梯廣告費,進了誰的腰包?

    要不是正在學認字的兒子把廣告牌上的字大聲念出來,張維年對電梯上投放的廣告早就習以為常,甚至視若無睹。不僅是北京,各地其實都有地方性法規涉及電梯廣告等社區公共區域的經營,并明確收益屬于全體業主所有。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