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2日16:26 來源:解放日報
“直播銷售員”成為新工種,直播帶貨業態方興未艾。這是6月在國內一創新創客中心舉行的“直播帶貨挑戰賽”現場。 新華社發
行業發展初期,數據泡沫讓商家叫苦不迭。現在,備受商家詬病的不是“假”,而是“貴”。一批商家正逐漸對刷流量形成依賴,賠錢賺吆喝。
直播帶貨正火,各行各業各類人馬齊上陣,動輒千百萬人次在線,成交額也以千百萬元計。真有這么火?在杭州,記者找到幾位業內人士,一探究竟。
“刷流量”是目前最常用的注水方式之一,這算是直播行業公開的秘密。市面上流量販子不少,找到他們也容易,購物網站上搜索“直播流量”等關鍵詞就行。流量被明碼標價,可供選擇的套餐五花八門:機器刷量便宜,能按時間買,每月1000元,或者包年5000元;能按引流量買,1000人次觀看量12元;真人賬號更貴,1000真人粉價格近200元;也有組合拳,某“漲粉機構”向記者提供的價格明細顯示,套餐價30元起,最高1288元,對應不同點贊數、播放數、轉發數和真人評論數。
“有沒有好用又便宜的?給推薦一下。”有客戶沖山葵(化名)使眼色。山葵一下明白了,客戶想給直播間刷流量。最近,常有客戶提出類似的“額外”需求。
山葵供職于一家科技公司,專做直播間數據分析檢測的生意。電商直播帶貨的生意勢頭正盛,一場直播銷售額過億元的戰報頻現。“看起來很熱鬧的數據,實則嚴重注水。”山葵說,他掌握不少業內“八卦”:2個月前,某網絡紅人進頭部主播直播間,觀看人數說是有4000多萬,怎么會這么高?后臺數據一看,果然是假的。當然,還有一些直播數據疑似造假,已經鬧得盡人皆知。比如日前某財經作家直播帶貨首秀,發布捷報稱“觀看人次830萬、最高同時在線4萬、交易金額2200多萬元”,參與直播的乳業公司卻吐槽,直播中某款奶粉只售出15罐。
“這門生意技術門檻低,規模小,甚至不能叫行業。”山葵的同事帝冠(化名)說,刷流量無非兩種方式,一種開發軟件,機器刷單,用一臺電腦同時操作上千臺手機;另一種成立工作室,招聘線上兼職,真人互動。無論哪種方式,都可定時、定向讓流量集中涌入直播間,觀看、點贊、關注、評論甚至下單,都不在話下。
只要肯花錢,直播間數據就能做得漂亮。但刷流量有礙公平競爭,破壞了游戲規則,直播平臺不會坐視不理。姚寶寶(化名)曾兩度成立直播基地,深耕電商行業5年,他告訴記者,一般流量高的短視頻或直播間會被平臺優先推薦,不過,若數據摻假,一旦被察覺,直播間權重反而會被下降,后續也會被限流。
那么,為何還不斷有人鋌而走險,靠刷流量自欺欺人?
于主播而言,數據就是話語權。某MCN機構負責人透露,粉絲基數和帶貨能力是主播和商家談判的籌碼:“說白了,賬號有多少粉絲關注,以往直播能賣得出多少貨,決定了主播的坑位費和傭金,所以,流量好看了,主播才值錢。”
行業發展初期,數據泡沫讓商家叫苦不迭。
去年,深圳一家珠寶市場生意不振,想改變銷售方式,放手一搏,請來幾位價格不菲的帶貨主播到市場直播,結果入不敷出,市場不久后關門了。某鞋包公司在轉型電商初期,曾與一位有30多萬粉絲的主播合作,那場直播6小時內賣出價值50多萬元的貨,但退貨率高達70%。“主播賣不出去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主播人設和商品定位不符,直播間數據造假只是可能性之一。”山葵說,若直播結果不理想,商家除了自認倒霉,一般別無他法。
不過,被割韭菜的大多是剛入行直播的“小白”商家。“后臺看一下直播間數據,若流量一下子漲到峰值,又快速回落,肯定有問題。”帝冠解釋,這能為商家直接提供數據真實性的初步參考,若他們監測到哪位主播數據異常,也會跟客戶提個醒。記者了解到,業內流傳著一份“主播紅黑榜”,為商家自發整理,條目隨時增減,榜單上,主播價格、類目、真實銷售額、是否刷單等一目了然。
電商直播帶貨行業發展漸趨完善。現在,備受商家詬病的不是“假”,而是“貴”。山葵曾供職于某食品零售公司,去年公司找了一位頭部主播帶貨,該主播單次直播銷售額甚至過10億元,“食品利潤空間本來就小,主播坑位費又高,還要求給他全網最低價,折騰了一圈,公司反倒賠了48萬。”直播是一次營銷方式的進化,音畫結合,極具感染力,但直播間的最低價銷售破壞了原有的價格體系,傷害了品牌質感。
“做直播是找死,不做就是等死。”業內人士如此形容當下窘境。
不少商家向記者表示,上直播不為掙錢,更像是做廣告。商家找頭部主播帶貨,往往將其作為品牌露出和產品推廣的輔助渠道;為了所謂的數據好看,一批商家正逐漸對刷流量形成依賴,反正是賠錢賺吆喝,當然要看起來體面一些。
直播帶貨這一行當野蠻生長,看起來很美,但還有很大的完善與進步的空間。
見習記者 鞏持平 實習生 曹晗煜
11月2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在其官網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發現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并點名汪涵直播帶貨涉嫌刷單造假;李雪琴直播銷售數據“注水”;李佳琦直播間“買完不讓換”等明星直播帶貨亂象。
近日,直播帶貨疑似數據造假又添一新案例。知名主持人汪涵11月6日的一場直播帶貨被曝退款率超七成,引發社會關注。
屆進博會今天(10日)就要落下帷幕了,作為“買全球、惠全球”的重要渠道,進博會為世界打開了開放、交流、合作的窗口。俄羅斯媒體報道說,從今年5月開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開始積極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
今年“雙11”電商促銷預售第一天,僅10分鐘,淘寶直播的銷售額就已超過去年全天,有兩位主播的直播累計觀看人數破億。在美妝領域,有12個單品直播1小時成交過億元。直播帶貨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報道稱,以竹溝鎮為代表的確山提琴占據全國中高端提琴產量的80%以上,已成為國際制琴界的知名品牌,為世界奏響中國聲音。河南臺記者呂超、潘語怡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是著名的提琴小鎮。
今年,中國電商直播“火了”。CNN稱,“直播帶貨”已然成為中國在線扶貧新潮流,官員們“直播帶貨”在中國大陸蔚然成風。不僅領導干部們通過直播賣貨,一些生活在中國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民、牧民也會通過個人直播,與受眾互動,并售賣當地天然農牧產品。
“英雄呂梁首善區,清端廉吏成長地,大美離石,宜居永寧。”7月25日,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委書記張潞萍走進拼多多助農直播間,她向全國68萬網友介紹離石區多彩文化,同時為藥茶、核桃酪、烙畫等特色產品代言。隨后離石區委副書記張海文也在直播間,現場展示了莜面的制作手法。
近日,多名明星直播帶貨“翻車”,被曝出收取了高額費用后,賣出的貨品卻少得可憐。張鑫是眾多正尋找直播帶貨商家的縮影,希望通過直播能將商品賣爆單,然而最終面對的不是銷量暴增,而是數據造假、刷單帶節奏、會員費難保銷量、退貨率高等大坑。
直播帶貨是零售行業與互聯網創新“相處方式”的實踐,也是市場銷售與信息傳播跨界融合的結晶。如何將大市場的消費需求盡快轉變為供給側的創新動能,是促消費回暖、提振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疫情影響下,今年以來直播帶貨異常火爆,激活了零售業一池春水,但是虛假宣傳、商品質量難保證、售后服務少保障等亂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