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7日10:03 來源:青海日報
手把手的田間指導。
大棚里的培訓。 圖/高生蓮
高素質農牧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代表農業農村的未來。近年來,青海省高素質農牧民培育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政策扶持為支撐,不斷創新培育機制,農牧民教育培訓工作不斷取得喜人成績。累計培訓高素質農牧民9.4萬人(次),通過認定達到1.8萬人,一批農業農村的“領頭羊”正在不斷成長。
“點餐式”培訓,
激發致富內生動力
7月底的門源回族自治縣烈陽高照,走出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大門的陳香正,卻是腳步匆匆。今年,因縣里好些合作社有意愿參加“植保無人機操作”培訓,但又面臨培訓經費緊缺的實際困難,負責農牧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陳香正,多次與相關部門咨詢培訓流程、商討培訓費用及場地租賃、證書發放等相關事宜。
“經反復推敲后,我們將植保無人機操作列為今年的培訓專業。只要農牧民朋友有需求,無論困難多大,我們都會努力幫他們去完成,這也是我們開展培訓的初衷。”陳香正說。
說話間,泉口鎮中灘村村主任馬明祥走了過來,“陳老師,今年我們村上的養殖大戶強烈要求把他們給培訓一下,之前村上的貧困戶參加了培訓,效果特別好,所以養殖大戶們心里也熱得很……”
與馬明祥道別后,一路上,陳香正的手機響個不停。
“陳老師,我家青稞發生黑穗病了,你過來看看吧?”“陳老師,我家油菜好像受藥害了,你看能不能解救啊”?“陳老師,我家羊生病了,你給幫著找個老師看看吧。”
陳香正告訴記者,眼下,雖然一年的培訓工作已結束,但農廣校的教師繼續跑鄉鎮,進村社,與農牧民打成一片,耐心細致講解技術措施的同時,積極為今年的培訓工作搞調研,謀思路。為了將每一個有培訓需求的農牧民納入進來,老師們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縣的每一個村社角落。
鄉村振興,重在產業發展。為緊密結合全縣鄉村振興戰略步伐和農牧民實際需求,門源縣農廣校與扶貧、人社、鄉鎮、村社等部門積極對接,按照“穩糧、強油、提草、增菜、擴特色”的培訓思路,重點加強相關產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培育;同時以“擴優、抓特、提質”為重點,著重培育奶牛、肉羊等產業的經營主體帶頭人及致富帶頭人。
這種特色產業“點餐式”培訓,極大激發了農牧民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以前招學員的時候,要做好多思想工作,現在農牧民們可積極了,很多人都是自己跑來要求培訓。像今年植保無人機操作員的培訓,有50個名額,結果報名超過了70人。很多合作社的負責人都要求讓他們的成員參加培訓,農機、合作社管理、植保和無人機操作等方面的培訓,現在成了熱門。”陳香正說。
今年,門源縣結合有機肥替代化肥、基層農技推廣補助、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項目,在資金上向已培育的高素質農牧民傾斜;在服務上強化技術人員科技承包服務工作,實行農牧業技術員與高素質農牧民科技結對幫扶。
在多年的農牧民培訓工作中,門源縣積極探索,豐富創新了培訓模式,學員能力大幅提升。
“如果沒有縣里農廣校舉辦的青年農場主的培訓和其它相關的培訓學習,如果沒有老師們的引導幫助,激發我們的創新創業熱情,我也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已注冊兩家合作社,入股牧民達35戶,有牦牛820頭、藏系羊4500多只、飼料加工廠房3375平方米,并有青儲窖和冷庫廠房的馬興全由衷地說。
現在,馬興全的合作社業務范圍包括O2O體驗式農畜產品銷售、生態農莊、自駕游營地、民宿體驗等。年收入達 850萬元,每年發放人工工資131萬元,帶動4個鄉10個村集體經濟發展,直接帶動17戶貧困戶脫貧。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省各級農廣校充分發揮農牧民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探索培育模式,創新培育方法,完善培育體系,不斷提升培訓成果,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像馬興全一樣,改變固有觀念,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成為農村牧區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助推鄉村振興。
據了解,2019年度全省農牧民教育培訓,從2019年11月開始到2020年6月底圓滿完成,共培訓各類農牧民15018人,其中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經理人)845人,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8333人、產業扶貧帶頭人114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68人,現代創業創新青年2386人,特聘農技員46人……
“今年,全省農牧民教育培訓工作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及振興鄉村產業需要,圍繞部省共建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為目標任務,以滿足農牧民知識技能需求為核心,結合農牧業科技三級平臺技術服務,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現由課堂教學向田間地頭的實踐性教學轉變,實現全過程跟蹤培養。”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負責人介紹。
貼近生產,提升質量,
優化人才結構
趙順幫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林鄉柳林灘村養牛大戶,勤奮努力的他,雖然有多年的養牛經歷,但規模一直提高不上去。
去年趙順幫參加了養殖培訓,學到了養殖的新知識,掌握了新技能,很受啟發。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現在他的養殖規模已發展到170頭牛,效益差不多增加了15萬元左右。
“在培訓中感覺老師的授課內容特別貼近生產,實踐觀摩也直觀易懂,在不知不覺中傳授給了我們很多經驗,這種培訓方式對我們來說是最實惠的。”趙順幫說。
根據農業生產活動規律及農村實際,大通縣采取“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育方式,根據不同培育對象,分期分段安排課程,分門別類開展培訓。建立以學校為主體,其它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實訓基地,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的縣、鄉、村三級高素質農牧民教育培訓體系。加強師資力量建設,采取外聘、橫聯、內培養的思路,嚴格選聘科技型、專業型、實踐型的省市縣專家任專兼職教師,并建立農廣校高素質農牧民培育師資庫,實現了農牧系統人才資源共享。
去年底,大通縣城關村黨支部書記黃雄,參加了全縣農牧民教育培訓班,收獲滿滿。
“油菜、馬鈴薯、設施蔬菜、肉牛養殖等主導產業的培訓,真正契合了新時代農民的實際需求,讓我學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理念。對典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觀摩考察,更是讓人開闊眼界,激發了干事創業的思維和信心。相信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農民科學養殖種植技術會越來越好,鄉村振興產業會越來越興旺。”黃雄深有感悟地說。
大通縣農廣校的祁蘭老師告訴記者, “老師們為了鞏固教育培訓成果,每周通過班級微信群隨時和學員聯系,深入了解培訓學員在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及時進行線上答疑。督促學員利用空閑時間通過云上智農App進行線上學習種植養殖新知識新技術。按照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和省農業農村廳的部署,全體教師進村入戶以調查問卷方式對培訓的要求及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人數約為1300人。”
化隆回族自治縣緊扣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在抓好常規種養殖產業培訓的同時,根據全縣產業發展實際、學員需求及脫貧攻堅任務,因地制宜,設置了“生豬養殖”、“草原管護”、“農村電商”、“農資銷售”等專業,實現了培訓的多元化、專業化。
針對全縣農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現實,化隆縣農廣校采用先易后難,分級培訓。在授課教師的配備上,選擇語言表達能力強、且長期在基層工作、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骨干,在教材選擇上,盡量選用適宜本地區的教材,最大限度實現教學的“本地化”。
到陜西楊凌現代農業創新園、農林博覽園、新天地農業科技示范園、金石牧業領略現代農業的全新發展模式;到四川峨眉山市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點、四川馬王村創新示范園區、四川天森農機有限公司、大通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有機肥生產基地,觀摩學習現代農業和化肥使用知識;到互助土族自治縣電子商務基地體驗電子商務產品、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視野……
西寧市湟中區在農牧民培訓中,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搬進實訓基地,打破了以往“灌輸式”的模式,并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與第三方培訓機構簽定服務協議,帶領學員走出去。
被評選為全省“百名新型職業農民典型”的湟中志宏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傅云潔對記者說,“我們參訓的學員與觀摩基地負責人及家庭農場主面對面交流學習,互相解答種植、養殖存在的問題。我們了解到了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更新了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眼界和思路都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責任。未來我想要我的合作社實現科學種植養殖標準化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鏈條式發展,合作社的成員都具備一定的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水平。”
培優領頭雁
育強帶頭人
經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不懈努力,目前,我省農牧民教育培訓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一批青年農牧民正在成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和帶頭人,為現代農牧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以農牧民合作社帶頭人、種植戶和養殖戶為重點培訓對象,尖扎縣結合各村戶的實際需要,針對農牧民培訓的不同要求,先后組織農牧民教育培訓學員,分多批次到陜西省及本省內多地實地觀摩學習,著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綜合型人才隊伍。
在這支綜合型人才隊伍里,29歲的坎布拉鎮古日羊麻村村主任尼瑪東智,是一位典型代表。
尼瑪東智是農廣校的優秀學員,他利用自己培訓學到的鄉村旅游知識,帶領村里的精準扶貧戶、低保戶,利用古日羊麻村的自身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在充分發動群眾的同時,想方設法跑項目,千方百計學技術,加大投入力度,使全村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觀。
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尼瑪東智申請組織了150名村民去外地集中培訓,通過實地操作,提高了村民的種、養殖技術。
尼瑪東智不僅關注自身知識水平和技能的提升,還從村里年輕人中選拔比較優秀的出去參加培訓、實地考察和學習。這些年輕人用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為古日羊麻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也為古日羊麻村的未來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尼瑪東智帶動下,古日羊麻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村集體發展蒸蒸日上。
在農牧民培訓工作中,湟中區突出培訓重點群體,培優育強領頭雁。遴選一批以糧油、蔬菜、飼草、牛羊養殖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種養殖大戶、農機大戶作為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與貧困村第一書記和“三區人才”對接,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主要勞動力和產業扶貧帶頭人作為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對象;還將各類經營主體內從事農機服務的人員、村級防疫人員等作為專業服務型培訓對象,堅持因材施教,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引擎”。
入選2019年度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百名優秀學員”的李峻,是湟中區多巴鎮玉拉村希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總經理。2010年開始創業的李峻,先后建成標準日光節能溫室103棟,每年生產各類優質果蔬1000噸。成長起來的李峻成為西寧市科技特派員,先后十多次被農業部門派往各州縣實地講課,連續3年被湟中區農業農村局聘為包片技術員。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成員年均收入增加到3.2萬元以上,合作社也已形成完善的產、供、銷體系。
據了解,在農牧民教育培訓工作中,省農業農村廳努力構建省、州、縣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三級聯動、分工協作,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主體,農牧業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培訓機構及其它社會力量為補充的 “一主多元”教育培訓體系。培訓工作從最初試點探索,到示范引領帶動、推進制度建設,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為提升農牧民素質,實現農牧業增產增效、農牧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新時代高素質農牧民已成為發展農牧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創辦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
科右中旗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蒙古族手工刺繡技藝的獨特優勢,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助推精準脫貧工作。2019年7月19日,科右中旗舉行萬人刺繡培訓大會,10573名繡娘創造了“規模最大的蒙古族刺繡技藝展演”大世界基尼斯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