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31日17:2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8月31日電(記者 李鵬)“電商企業可幫了貧困戶大忙!不僅解決了全村黑李的銷售問題,還實行‘訂單價’。”近日,通過電商平臺解決了全村特色農產品的“賣難”,西峽縣田關鎮孫溝村扶貧干部馬紅行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來,西峽縣致力于探索“網店本土化、培訓訂單化、經營托管化、流程可溯化”的電商扶貧新模式,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資源整合、市場運作”,讓電商扶貧迅速“發芽成長”。如今,電商扶貧平臺已成為西峽“菌、果、藥”三大特色農產品的銷售主渠道。
培育本土電商 縮短銷售“云路”
按照機構、人員、設施、政策、服務“五到位”的要求,西峽縣出臺了電商扶貧三年行動計劃,累計投入資金4850萬元,高標準建成了縣電商孵化園和倉儲物流中心。
雙龍鎮百菌園公司采用“行業門戶+商城”模式,整合香菇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自建平臺,建成中華香菇網,發展區域電商,降低農民購物成本,拓展零星農產品銷售渠道。同時,扶持推動傳統企業轉型電商,開展電商業務,實現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
據介紹,目前,西峽縣仲景、家家寶、森林家等80%的加工企業已轉型電商;推動出口企業轉型跨境電商,引導盛煌、憫農等56%的外貿企業借助阿里巴巴國際站、敦煌網等平臺轉型跨境電商,去年跨境交易額達30億元。
同時,西峽縣還積極培育電商龍頭企業,大力培育仲景、草帽兄弟、帆兒商貿等電商龍頭,利用天貓、京東等多個平臺開店銷售。如今,全縣已發展12家平臺企業、63家電商企業參與電商扶貧專項銷售活動,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的電商企業已達6家。截至目前,該縣電商企業累計銷售鮮菇、獼猴桃、水果等農產品3000噸,帶動1524戶貧困人口人均增收6000余元。
規范“可溯流程” 做優產品“銷路”
源頭可溯、去向可追,是消費者放心購買西峽農產品的原因之一。消費者掃一掃包裝箱(袋)上的二維碼,即可了解西峽菌、果、藥等特色農產品的“前世今生”,從原生態產品收購到標準化生產以至檢驗、銷售的每一環節,全程可溯。
為規范電商發貨流程,該縣統一制定電商包裝發貨標準,為符合標準的企業頒發授信證書,鼓勵生產企業、電商企業認籌貧困村,收購貧困戶產品,指導貧困戶按照企業需求訂單生產;鼓勵生產企業為電商企業提供代工服務,開展訂單化生產。
同時,西峽縣還重點打造“西峽香菇”“西峽獼猴桃”“水源西峽”等公共品牌,認證3個國家地標產品,80余家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借助品牌產品質量標準指導貧困戶規范化生產,真正做到“質量可保證,產品可溯源,發貨零報損”。
目前,全縣已借助“58同鎮”平臺打通縣內信息流,釋放縣域內貧困戶產品信息,依托菜鳥物流推動貧困戶的中藥材、山野菜等產品在縣域內批量化流通,家家寶、攀潤、森林家等企業為電商扶貧品提供代工業務,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
推行“訂單培訓” 修復人才 “短路”
要在3年內,完成對12000名貧困群眾進行的“訂單式”“定向式”培訓,幫助他們 “好就業”“就好業”。這是西峽縣商務局在與電商培訓中標公司簽訂合同時的明確要求。
“在家學電商,上網把業創,賣好農產品,脫貧奔小康”。這是西峽縣軍馬河鎮臺子村孫春俠自編自發的微信朋友圈。孫春俠所居住的臺子村是該縣相對偏遠的貧困山區,村民以種植山茱萸、香菇為生,把產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出去,一直是她的夢想。但苦于離縣城較遠,孫春俠一直沒有參與學習的機會。
為了讓像孫春俠一樣的貧困戶學到電商技術,該縣結合實際,瞄準香菇、獼猴桃、山茱萸、黑李等農產品,組織定向式電商培訓,先后組織59位駐村第一書記為電商扶貧工作隊長,深入貧困村開展以“教會菇農智能上網”為主題的電商知識、電商扶貧政策培訓,用身邊的電商案例現身說法,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電商、學會電商、運用電商的積極性。
目前,全縣已累計開展各類扶貧培訓126場次、培訓貧困人口達2839人次,有效解決了電商人才短路問題。
牽線“結對托管” 開辟幫扶新路
“以前貧困戶想種香菇,要技術沒技術、要資金沒資金,現在草帽兄弟公司和村里簽了合同,聯合生產,統一收購,貧困戶脫貧的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了。”米坪鎮趕仗溝村支部書記裴金強說。
西峽縣借助草帽兄弟公司的“水源西峽”微分銷系統、河南巾幗商城的“巾幗扶貧網”,開設西峽貧困戶網上店鋪,店鋪由公司集中托管,統一運營,網店采用認籌店鋪、分享轉發的方式推廣,每產生一筆交易,平臺方和貧困戶賬戶上均能得到一定比例的返利。
本著“百姓能省錢、電商能賺錢”的思路,西峽縣推行“縣級運營中心+村級電商服務站”的AB角幫扶機制,由企業與村集體簽訂合作協議,對接信息、解決困難,集中銷售該村農副產品,實行“一對一”專業技術服務。
如今在西峽,一個以本土入網、流程可溯、結對托管、訂單培訓為特色的全新電商扶貧產業鏈已經形成。3年來,電商扶貧模式直接推動西峽53%的企業參與電商扶貧,全縣53.2%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接受電商培訓,帶動全縣63%以上的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完)
12月6日,2020中國武漢(漢口北)商品交易會圓滿落下帷幕。大會各主題館、特色館漢交會期間現場意向交易金額801億元,主要是湖北省內二級批發市場及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周邊省批發市場向各館參展商戶的采購。2020中國武漢(漢口北)商品交易會于11月28日在湖北武漢舉辦,共為期9天。
主播為了給粉絲低價折扣,假裝自掏腰包補齊差價;妻子為了銷量不得不降價賣貨,卻因此被丈夫辱罵……直播帶貨快速發展,這樣的“演戲式賣貨”場景近期出現在一些達人和商家的直播間中,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
下營村邁上電商之路始于2008年,當地個別村民通過開淘寶店,將十堰綠松石外銷到全國各地。近幾年,下營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就勢造景、就地取材,曾經的豬圈變成金牛廣場,以前的臭水塘成為荷塘,泥巴路改造成石板巷。
中國與拉美國家農業合作具有較強互補性。智利水果出口商協會全球市場總監伊格納西奧認為,電商為智利產品進入中國提供了一個更為直接、廣闊和極具性價比的平臺。作為拉美國家與中國電商合作的先行者,智利享受到了電商給農業貿易帶來的便利。
菜籃子、米袋子,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工程,中國是蔬菜生產大國,同時也是蔬菜消費大國。市場機制、價格要素在蔬菜產銷中發揮了
彼時,呂少軍看到貧困村里留守婦女們做的千層底布鞋、虎頭鞋很有特色,就萌生了用電商銷售的想法。為進一步拓寬線上銷售渠道,武邑縣與京東、天貓、中國扶貧網等電商合作,建成了100多個武邑“特色館”“品牌店”,將全縣扶貧產品統一納入平臺線上銷售。
8.8元的數據線、9.9元的電競鼠標、39元的無線藍牙耳機、18元的5斤裝黃金蜜薯、46.9元的三只裝三黃雞……在京東“鶴壁11.11專場”購買頁面上,眾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吸引著消費者持續下單。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10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四萬億元,消費恢復態勢持續增強。包括智慧零售、跨界合作等一大批零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促進新型消費蓬勃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河南省委、省政府專門成立了河南省產業扶貧硬仗指揮部,副省長武國定任指揮長,扶貧、發改、財政、農業、商務、文旅等20個成員單位分工協作、協調聯動、形成合力,以產業扶貧“十大行動”為抓手,以貧困群眾增收為目標,全力打贏產業扶貧硬仗,取得顯著成效。
11月16日下午,河南黨政代表團赴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進行考察,如今耳熟能詳的“拼多多”正是該公司打造的新電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