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3日10:47 來源:人民日報
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制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干,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工藝品銷量不錯,接下來打算再買些縫紉機,帶著村里人好好干!”平措次仁對未來充滿憧憬。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任務和配套設施掃尾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搬遷群眾基本入住。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近千萬貧困人口“挪窮窩”“換窮業”,逐漸擺脫貧困、安居樂業。
屋里亮堂堂,心里暖洋洋,貧困群眾圓了安居夢
易地扶貧搬遷,讓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安居夢”照進現實。
“出門、吃水、上學、看病,在高山上生活沒有不難的。”重慶巫溪縣文峰鎮正溪村的李秀萍坦言,一年前全家5口人還住在山腰的一間土坯房里,搬下山是幾代人的夢想。
2019年,這件喜事落到了李秀萍家。文峰鎮4個集中居民點拔地而起,在河壩集中居民點建起一套套房子,22戶貧困戶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一出門,路是平平展展,買東西不用肩挑背馱了,打開水龍頭嘩啦啦就有自來水,太安心了!”李秀萍說。
“重慶的高寒山區、深山峽谷和石漠化地區,居住著六成以上的貧困群眾。”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高山區貧困群眾資源貧乏、災害易發頻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后,就地脫貧難度大,重慶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綜合性政策措施,“十三五”期間,累計搬遷貧困群眾25.2萬多人。
走進藏族老人次旺久米的家,酥油茶冒著熱氣,一屋新家具光潔發亮。“屋里亮堂堂,心里暖洋洋,好政策讓我們摘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去年次旺久米全家從西藏貢覺縣木協鄉康布村搬到拉薩柳梧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新生活。
康布村位于橫斷山脈深處的三巖片區,是一個深度貧困村。“人在山上住,農田斜著掛”。“以前家里三塊石頭一口鍋,日子過得很難。現在新家又大又敞亮,家具、家電都配全了,變化太大了!”說起新家,次旺久米總是滔滔不絕。
近5年,我國投入約6000億元資金,讓近千萬貧困人口告別偏遠山區,搬進了新家,相當于每天有5000多人從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山溝溝里搬出來,開啟新生活。
告別黃河灘,住進電梯房,今年是李清河搬進河南封丘縣李莊鎮臨河小區的第四個年頭。李清河說,一直以來灘區基礎設施薄弱,路是黃土路,房是土坯房,想發展不容易。
新一輪脫貧攻堅,封丘縣實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2萬多灘區群眾搬入新家。“小區周邊有醫院、學校、公園、集貿市場,看病上學抬腳就到,買菜、遛彎也很方便。”李清河說,現在每到傍晚,他總會到公園跳廣場舞,“搬出‘水窩子’,幸福生活比蜜甜。”
精準施策解心結,新居民擁抱新生活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讓搬遷群眾“穩得住”。
為啥當初自己不敢搬下山,其實李秀萍有心結:“住在山上,有土地種玉米,至少夠吃吧。下了山,一家人靠什么過活?”李秀萍的疑問也是許多高山群眾的擔憂。
易地扶貧搬遷精準施策,就業、社保、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及時跟進,打消群眾的顧慮。“搬遷補助7萬元,農房收儲3萬元。算下來,這個新家,我們沒咋掏錢。”如今,李秀萍當上村里的生態護林員,年收入8000元,她還開了一間小賣部,“山下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穩得住,要帶動“新居民”融入社區。剛到拉薩的時候,次旺久米的兩個女兒阿松和普普擔心,過去生活靠放牧、居住靠碉樓、燒火靠柴薪,不知能否適應山下社區生活。
為此,社區開設培訓班,教搬遷群眾學語言、學技能。阿松和普普在社區的幼兒園找到了新工作,成了收入穩定的上班族。
搬入新小區,還要減輕群眾負擔。“我們把舊村復耕后土地流轉收益金用作小區物業費,每戶每年收益500元。把小區臨街商鋪收益用于村民房屋裝修改善,每戶收益6000余元。”封丘縣委常委、李莊鎮黨委書記陳明說。
一個個舉措解開搬遷群眾的心結。如今,在河南封丘的各個安置點,配套設施完善,出行、用水、看病、上學問題逐一得到解決。以前李清河擔心,住上樓房種地農機具怎么存?小區專門設置農機具存放點,不管是拖拉機、收割機,還是鋤頭、耙子等小型農具,編排號碼,專人看管。
政策給力,解決后顧之憂。截至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任務和配套設施掃尾工程已全部完成,貧困搬遷群眾基本入住。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社區治理等政策陸續出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體系逐步形成。
樂業才能安居,干活有勁頭,生活有奔頭
易地扶貧搬遷不只是換住處,更要找到新門路。“對脫離原生產資料且有勞動力的農戶,我們全部納入扶貧就業培訓,將工作重心逐步由‘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致富’。”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去年易地扶貧搬遷的12951人,通過特色農林業、勞務經濟、資產收益扶貧等方式有了穩定收入。
確保搬遷群眾穩脫貧、不返貧,關鍵在保就業。“過條馬路就能到家,再不用擔心照顧老人和輔導孩子作業了。”自打搬進新小區,封丘縣姚莊村村民朱濟芳在小區對面的工廠里當倉庫管理員,每個月收入3000多元。
近年來,封丘縣出資建立標準化廠房,引進服裝加工、汽車配飾件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朱濟芳所在的億德隆汽車配件公司,吸納50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帶動69戶貧困戶脫貧。車間內,越來越多的灘區群眾經過技術培訓,有了一技之長,從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
在西藏那曲市色尼區安置小區,來自聶榮縣的易地搬遷戶多加在小區門口開了一家店鋪,每天營業額有幾百元。“前期投資5萬元,來自政府的創業扶持資金。”多加充滿干勁。
在安置小區里,像多加這樣的搬遷戶共有673戶,人數超過3000人。他們來自那曲市色尼區和其他7個縣,如今在政策帶動下都有了新生計。“社區積極對接扶貧辦提供的轉移就業機會,有的搬遷戶在物業公司做保安、有的開設小商店,有的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索朗卓瑪說。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記者王浩)近日,水利部完成2019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結果表明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生態環境整體向好態勢進一步穩固,水土流失實現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于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舉措,只有搬出大山,才能擺脫千百年來的貧困狀況。廣西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大省區,“十三五”時期,廣西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人。
地處滇東南石漠化地區的廣南縣,交通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限制當地發展的最大瓶頸。正如陸孔祥所說,在廣南,舊莫鄉只是全縣的一個縮影,交通成了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黨員不僅帶頭搞種植,還和農戶結對子,從選種到銷售全程指導。平寨村黨支部還組建了種植合作社,162戶貧困戶全部加入,收益按照“721”方式分配,即70%利潤用于貧困戶分紅,20%用于村合作社,10%用于務工農戶。
羅城縣水果生產技術指導站站長姚寧說,2019年全縣毛葡萄產量1.54萬噸,初步形成種植、銷售、加工產業鏈,帶動釀酒、飲料等產業發展。東蘭縣林業局副局長石華說,全縣已形成油茶、板栗、核桃三大經濟林產業,2019年林業產業總產值18.14億元,6.6萬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獲益。
挎著水壺,拎著干糧,貴州省荔波縣架橋村貧困戶柏應權又開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當上護林員,家門口上班,一年工資上萬元,脫貧穩穩的。中西部22個省區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4.26萬億元,生態扶貧帶動300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地區林草植被持續增加,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超過4個百分點。
5月5日,在貴州省赤水市長沙鎮長興村,農戶在晾曬剛采摘的金釵石斛鮮花。近年來,赤水市積極推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引導農民在丹霞石上種植金釵石斛9萬余畝,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不斷延伸扶貧產業鏈,保證產業扶貧健康發展、保障穩定脫貧、做到持久致富 一條條縣級“5+2”、村級“3+1”的特色產業線,一片片開花結果的扶貧產業園,編織起產業扶貧大網。
3月中旬,云南省全面啟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要求在6月底以前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出列貧困村、未摘帽縣全面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廣南縣曙光忠衛韭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地里,最近一派繁忙景象,沒有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忙著割韭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