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19:56 來源:新華網
9月17日,黃河題材類編詩歌典籍《中華詩典·黃河卷》出版發行,首發式暨專家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據了解,《中華詩典·黃河卷》在《全唐詩類編》《全宋詞類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先秦到晩清的歷代30多萬首詩詞中,選出與黃河有關的詩詞8000余首,參考類書體例,將其分為40大類99個中類632個小類,各歸其類,以便查閱。全書設置《自然景觀》《社會生活》《家國情懷》《黃河明珠》《故道拾遺》五個分卷十八分冊,近八百萬言。
專家們指出,黃河是一條內涵極為豐富的河流,其歷史淵源之深遠、文化影響之廣博,既非其他江河所能比擬,亦非現有河道及沿岸城市所能概括。要體現黃河文化之全貌,弘揚黃河精神,就必須從其深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從人類同其長期博弈的斗爭中來把握與思考,這樣才能避免淺表化、片面性。黃河的歷史不僅孕育了厚重的黃河文化,更是生成了其特有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黃河精神。而黃河下游、特別是歷經黃河改道的廣大地區,正是黃河精神的發祥地、承載地。河南,特別是開封地區,是黃河文化發祥地、黃河精神承載地、新中國治黃的首發地,古都開封地下六重“城摞城”奇觀更是黃河精神最生動的體現。《中華詩典·黃河卷》的視野沒有拘泥于現行的黃河河道文化,而是由流域文化反映國家文化、由黃河文化延伸到黃河精神,不但辟有現今黃河流域的《黃河明珠》,而且專門設立了《故道拾遺》分卷,選取了歷代數千首詩詞對黃河故道上數十個大小城邑的吟誦,這些都體現了編者的獨到眼界與匠心。
與會專家學者還對該書確立的黃河河道文化、流域文化、黃河精神三位一體的收錄原則,橫分類目、縱貫時代、體現源流的編排原則,地域認定從嚴、文化延伸從寬的原則表示贊賞。對每首詩詞出處標注詳細,直至版本、卷次、頁碼;對原著中重復收錄不予辨析,但注明重見卷次、頁碼,以利學術探究的做法,深為贊同。特別是附錄中的類別索引、黃河明珠和故道城市及其歷史稱謂、黃河相關概念簡介及文獻摘錄等,更顯其收錄之嚴謹。
治水名人園大禹雕像 王蒙(攝)河工雕塑園雕塑 王蒙(攝)為宣傳黃河文化、普及黃河知識、弘揚黃河精神,孟州河務局在開儀控導工
奏響大合唱、建設幸福河,需要我們在保障黃河安瀾上持續發力,筑牢人民幸福的安全防線。奏響大合唱、建設幸福河,需要我們在弘揚黃河文化上用心用情,構筑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園。
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崔為兵,河南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姚自京,東方今報社社長胡楊,惠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健等多位領導蒞臨現場,并共同開啟了儀式。啟動儀式結束后,采訪團將探訪黃河灘公園,見證黃河之美和生態保護成果;參觀黃河博物館,感受黃河文化獨有的魅力;
題:從山村廟會到全球“網拜” 黃帝故里傳承開新枝 歲月更迭,曾經的“廟會模式”變身“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由區域性的紀念活動發展成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團聚的盛大節日,黃帝故里也成為全球華人的心靈故鄉。
11月13日,“2020北京網絡媒體紅色故土行·河南站”活動在鄭州正式啟動,來自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以及34家北京地區重點互聯網企業主要負責人齊聚中原大地,活動一行人員來到黃河文化公園,來感受黃河岸邊的精神力量。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11月12日下午,由河南廣播電視臺、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政府主辦,河南廣播電視臺信息·戲曲廣播、河南廣播
11月5日,記者來到新鄉平原示范區原武鎮東合角村,走進剛剛建成投運的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幾十年來,原陽大米讓廣大農民脫貧致富,還打出了名氣成為遠近有名的“金字招牌”,讓鄉親們揚眉吐氣、驕傲不已,對水稻的感情“到了骨子里”。
鄭州黃河灘地公園是黃河鄭州段生態保護的核心區,展示黃河自然景觀、生態保護、文化特色和高質量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黃河灘地公園近期投資約13.5億元,重點建設慢行系統骨架、黃河灘地保護核心區生態修復、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和黃河生態農業示范區。
“經過大戰大考,我們對偉大精神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認識更加深刻,大力弘揚黃河文化更加自覺。———在洛陽承辦的央視中秋晚會上“尋夢黃河”,加強黃河主題文化文藝作品創作,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持續凝心聚力。
10月22日下午,由河南廣播電視臺、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政府主辦,河南廣播電視臺信息·戲曲廣播、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融媒體睛彩中原頻道、金水區文化旅游局以及興達路街道辦事處聯合承辦的“打造美麗鄉村 唱響黃河文化——2020年度‘中原戲迷擂臺賽'第四場晉級賽”,在黃河岸邊的馬渡村中心文化廣場華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