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1日13:32 來源:數字報
闔家歡聚、情暖人間,又到中秋團圓時。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背后不僅是家庭的團圓,更是民族情感的積淀、家國情懷的傳承。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千百年來,中秋圓月高懸在中國人的精神星空,寄托依戀家國的情,照亮思鄉念親的眼,指引歸家團圓的路。中秋夜,海內外的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一同遙望明月,體味人間團圓。中秋,是詩意的浪漫,更是豐富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蘊藏著華夏兒女對小家團圓、大家幸福、國泰民安的祈愿和追求。在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樣一種情感與情懷的延續,以詩為媒,以月為介,穿透時空,至今仍然具有強烈的影響力和穿透力。可以說,花好月圓、良辰美景,合家團圓、舉國歡度,不只是對人倫孝悌、血脈親情、家庭文化的濡染,亦懷有一份對家國情懷的體認、對精神淵源的追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總是離不開“團圓”二字,因為月圓,團圓慶賀無疑是中秋節俗的鮮明主旨。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圓滿是人們希冀的生活目標,團圓是中國人特別追求的一種人倫境界。中秋節首先是家的節日,它飽含著親情團聚與溝通情感的訴求,蘊含著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希冀守望,無論是在外打拼的孩子,還是旅居海外的老人,總會在這一刻氤氳出最濃郁的鄉愁。月朗風清中與家人圍桌而坐,把酒對月,共敘親情,這不僅是一次人倫情感的回歸,背后更是“人月兩團圓”的美好追求,寄托著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家和社會最堅實的基石,是人們心靈最溫暖的港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這些詩句因為承載著對家的思念之情,構成了追求家庭團圓幸福的多重景深,聯通和熨帖一代代游子的精神世界,同時也繪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符號,塑造中華兒女共同的“心靈之圓”。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人們對家庭團圓的期盼不會變、對文化根脈的眷戀不會變,對國家繁榮富強的寄望不會變。
家國于心,人月兩圓。經時光積淀而成的傳統節日,作為傳承文化基因的紐帶,中秋節始終牽引著中華兒女的情感歸依。中華傳統文化綿延數千載,家國情懷始終是鮮明的底色。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從“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到“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從這些詩詞中的綿綿鄉愁和百般情思,我們觸摸到中華文化的根脈,領悟著個人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與家國那樸素但緊密的聯結。千百年來,家國情懷早就已經沉淀為中華兒女的內在品格,“花好月圓”筑就成同一個旋律,“家和國興”凝結為同一種情懷,構成中華兒女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人們對家庭的重視不會變、對文化根脈的眷戀不會變,對祖國繁榮富強的寄望不會變。天上月圓,人間夢圓,家國團圓興旺的夢想,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層心理基礎,又何嘗不是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努力奮斗實現中國夢的精神資源。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的家。月圓人團圓,中國人有著強烈的團圓意識,從渴望家的團圓、家人團聚,到祝福國家富強、民族團結,這種情感與中秋節始終相伴。中秋節興盛不衰,也正因它是融個人情懷與家國意識于一體的節日。2020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回望71年風雨兼程、71年春秋更替,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命運同頻共振,無數中華兒女的成長記憶、家庭記憶和新中國的發展史融匯在一起。中秋節以圓月為標志,寄寓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夢想,積淀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心理訴求,它象征著親人團圓、社會和諧、感恩自然和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舉,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的歷史見證,更是海內外中華兒女認同、溝通、凝聚和發展的精神動力。每當中秋夜,皓月當空熨帖和聯通著所有中華兒女的心靈,在這個日子里,中華兒女共祝祖國好、共盼民族好、共愿人人好,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早已融進血液里,融合在骨髓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夢路上,弘揚中秋文化,就必須自覺弘揚和傳承中秋團圓背后蘊含的濃厚家國情懷,提倡愛家愛國相交融、追求家興國興相統一,每位中華兒女、每個中國家庭都要努力奮斗、努力追夢,必將匯聚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歸根結底,以家國情懷匯聚起億萬家庭與個體的智慧和力量,再苦再累,再艱再難,也都有了跨越發展的源源不竭的力量,在深層次的文化認同感中,我們的夢想就延伸在這最熾烈的家國情懷中。
明月照見過往,也映現當下與未來。中秋明月時,家的節日恰逢國的生日。家與國這一命運共同體,在這一刻激蕩出更加堅固的情感認同。在神州月圓的深情時刻,遙望中秋月,追尋家國情,以節載道、以節承志,凝聚無限奮斗偉力,正是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上的中國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號召全國人民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地理條件對于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價值重大,而圣哲的出現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華文明特質變得更為顯著。”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于金石并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發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展史上的鐵器時代。
口罩,不只是口罩。它像盾牌,保護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小小的口罩背后,凝聚人民的力量,展現強大的中國。謹以此片,向投身這場戰“疫”的全體中華兒女致敬。(推薦機構:新華網)
美好生活是人類生存的永恒主題,實現美好生活關涉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整個社會共同體中生成和確立美好的需要系統,不能只是通過少數人的努力實現,而必須由全體社會成員攜手完成。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同市民群眾親切交流。廣東省僑聯海外委員、挪威廣東同鄉會會長關志輝:非常感謝習近平主席高度評價和肯定我們海外華人華僑在異國發揮積極作用。
一個月來,習近平多次與外國元首致電通電話,堅定重申中國積極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 九月,從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到表彰抗疫英雄,再到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共和國率14億中華兒女以國家之名、以民族之心聲,向我們的英雄先烈致敬。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以此為縮影,今年國慶假期,全國多地紅色景區人氣高漲,人們在游覽中滋潤家國情懷、傳承紅色精神、汲取追夢動力。
中秋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其核心內涵就在一個字—“圓”,在中國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終高懸著一輪亙古不變的中秋圓月,一輪皎月所象征的團圓、圓滿已沉淀在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中,并化為一種厚重的精神寄托。
2020年9月8日,習近平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頒授勛章獎章 國慶日,也是中秋節。就在3月10日,總書記專程來到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真誠點贊:“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飄香的背后,是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和中國社會影響力的增強。中秋節疊加國慶節,“團圓”+“愛國”,激蕩著民族自尊、自強與自信,滋養著追夢人的家國情懷,承載著血脈親情、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