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15:38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10月15日上午,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海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
對標國際一流和中國第一,海博會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海洋經濟展會,也是全新的對外展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世界沿海國家開放合作、共贏共享的重要平臺、推進海洋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功能平臺、促進海洋經濟國際合作的高端經貿平臺。
608家國內重點海洋經濟龍頭企業、60余家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云集海博會
據悉,海博會的展覽部分面積6萬平方米,較去年增加了63%,搭建船舶及港口航運、海洋資源開發、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態環保和安全、海洋生物醫藥六大板塊。招商局、中海油、中交、中廣核、中集、中電科、華為海洋、中興通訊、云洲智能、中車等608家國內重點海洋經濟龍頭企業,以及西門子、ABB、埃克森美孚、康士伯、克拉爾、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等60余家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攜領先產品、解決方案及技術需求亮相,以濃郁的開放合作、共贏共享、創新引領、陸海統籌、品牌影響力等特點,開啟一場國際海洋盛宴。
深圳重點打造的海洋新城等重大項目,也帶著新理念、新規劃、新定位“嶄新登場”,展示核心啟動區最新成果,吸引涉海企業總部和高精尖科研機構進駐。
“國之重器”領銜精彩配套活動
海博會期間,大國重器“深海一號”暨蛟龍號和“天鯤號”也亮相深圳助力,并于10月14日至18日在蛇口郵輪母港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深圳市民在近距離感受“大國重器”風采的同時,增強了科技興國強海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屆海博會創新打造交易項目對接平臺,積極收集展商舉辦或參與配套活動的需求,策劃20余場海洋經濟招商和項目推介、金融機構企業對接洽談、項目投融資路演、新產品新技術發布、海洋科研成果對接等海博會系列配套活動,包括海洋孵化器宣講活動、衛星物聯網與智慧海洋融合應用項目路演、海洋生物醫藥與功能制品產業發展投融資對接會等,推動海洋領域投資及技術應用的產業化。
19場高端論壇匯聚全球精英智慧
本屆海博會共推出1場宏觀論壇+18場專業論壇,圍繞海洋經濟發展的宏觀趨勢和前瞻性專業技術問題,打造全球海洋領域專業人士研究行業難題的高端對話平臺。
據了解,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發展論壇作為宏觀論壇,以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為主題,邀請了全球政商學界的“意見領袖”,深度探討后疫情時代如何推動和促進全球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話題,為中國和深圳打造世界級海洋中心城市提供經驗和建議。
18個專業論壇聚焦行業前沿熱點技術問題,圍繞船舶工業前沿技術、海洋資源開發、智慧海洋技術和裝備、衛星物聯網與智慧海洋融合應用、海洋生物醫藥、海岸灣區生態環境保護、海上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設置多場平行技術論壇,重點探討行業科研技術、成果轉化、技術瓶頸等內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海洋理事會負責人和20多位國內外院士和數百位專家學者、國內外涉海龍頭企業高管等,共計1000余人出席論壇或全球連線論壇。(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10月15日,各國專家在深圳召開的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發展論壇上表示,21世紀是藍色海洋世紀,隨著科技迭代更新,海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近岸海域利用率增長逐年放緩,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總量逐步減少,沿海城市污水處理率顯著提高。
今天(15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發布了《2020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這是該指數自2016年以來連續第五次發布。指數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發展,經濟實力穩步增強,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內生動力不斷積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海洋經濟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推動了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科學技術,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科技以及關鍵技術創新,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積極促進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
海洋觀測不僅能夠更好地監測海洋環境,同時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海洋一號系列、海洋二號系列、中法海洋衛星等多種海洋觀測衛星,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動力環境等系列多顆衛星同時在軌運行的局面,建立起種類齊全、優勢互補的海洋遙感衛星觀測體系。
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題:“藍色引擎”三大看點——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速讀 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球首個波浪能裝機達120千瓦的養殖平臺“澎湖號”交付使用,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
隨著天氣變暖,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我國海洋經濟加快復工復產。據介紹,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出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促進海洋與漁業持續發展10條措施,推動海洋與漁業企業復工復產。
日前,山東省海洋局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推動涉海企業復工復產,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疫情期間對人員密集型涉海企業復工復產的防疫工作指導,嚴防死守,堅決杜絕失管失控現象。
創新人才濟濟、科技碩果累累,不僅讓人們感受到高質量發展的十足底氣,也為建設海洋強國啟動了“新引擎”。以海島為支點,發展海洋科技測試試驗場和島基海洋牧場,建設海島特色民俗村,打造鄉村振興海島樣板。
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消息,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海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初步估算,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近6.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3%。沿海貨運量達20億噸,同比增長8.5%;遠洋貨運量超過6億噸,同比增長10.1%;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8億噸,同比增長3.6%,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億標準箱,同比增長4.3%。
本屆海洋經濟博覽會特別設置了藍色經濟企業家國際論壇,論壇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和《2019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 李家彪:比如說在通信領域,在自動化領域,在其他的綠色制造領域,可以優先地做一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