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11:59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新疆南疆四地州是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基礎條件差、自然災害多發、致貧原因復雜。但這里也有著無可比擬的自然地理、氣候環境等優勢,瓜果飄香、牛羊肥美全國聞名。經過前幾輪的扶貧開發,成就令人矚目。然而,要實現整體脫貧,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今年是關鍵。
在上海市靜安區,一場瓜果品嘗促銷活動正在進行。新疆瓜果的品質和口感全國聞名,當然價格也不便宜,當地特有的一種留香瓜20塊錢一公斤。
優質自然優價,只要消費者認可就有銷路。距離上海5000公里的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的留香瓜種植基地,48小時后,新采摘的留香瓜就會出現在內地的瓜果市場上。
留香瓜是當地特有的一種優質甜瓜品種,過去價格低廉,沒有銷路,沒有形成種植規模。幾年前,當地政府經過研判,決定以留香瓜種植為突破口帶動當地脫貧,但一開始村民并不接受。
之后,經過做工作、算細賬,并承諾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每年分紅,然而,村民還是不買賬,無奈,鄉里決定先試種500畝。
小范圍試種取得成功。2018年瓊庫爾恰克鄉3個深度貧困村,共種植了2000畝留香瓜。同時,一個投資100萬元、南疆最大的瓜果批發市場在巴楚縣色力布亞鎮建起來了。
大市場建起來后,2019年,鄉里成立了農業產業合作社進行標準化管理,還成立了技術服務隊,倒逼農民轉變生產方式,提升瓜果品質。
標準化管理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品質,今年種植留香瓜的農戶畝均增收超過3000元。隨著疆內市場逐漸趨于飽和,還有沒有新的途徑進一步擴大銷路提高收益呢?這時,電商的作用顯現出來了。
在巴楚縣的電商產業園,程銀瑩每天都要核對網上銷售情況。現在,留香瓜已經成為線上銷售的主打產品,可以買到20塊錢一公斤。
準確研判,精準施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是近年來新疆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2018年以來,全疆共建設果品產地交易市場12個、內地銷售網點3421個,規范林果類農民合作社2974家,南疆四地州30.23萬戶貧困人口分享到林果產業發展紅利。除了特色瓜果種植,形成產業規模的特色養殖同樣是脫貧攻堅戰的主力軍。鄭新寶是新疆畜牧科學院副研究員,受皮山縣邀請,從2017年開始來到皮山縣,對提高當地驢的繁殖率進行技術攻關。
鄭新寶說:“通過人工授精技術手段,平均受胎率可以達到70%以上,甚至可以達到80%,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母驢的利用效率,增加了農牧民收入,驢產業的經濟效益。”
提高母驢的受胎率和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直接相關,這還得從頭說起。原來,皮山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全縣29萬多人口中,還有一萬六千多人沒有脫貧。而皮山縣民間有著養驢的傳統,能否將養驢發展為產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增收呢?
皮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沙塔爾·加帕爾說:“皮山縣驢的基數有21000頭,也算是全疆驢存欄最大的縣。當時,我們進行反復調研,和農民反復座談,定了驢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
產業方向確定后,2017年以來,縣里整合各種扶貧資金1.8億元,從內蒙古、甘肅、遼寧、山東等地購買了18000多頭生產母驢,一家一頭,發放給貧困戶喂養。為了便于科學管理,他們采取的方式是引進有實力的養殖企業,實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集中養殖模式。
新疆昆侖綠源農業科技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馮建新說:“農民的驢在公司基地托養期間不用承擔任何費用,在產奶期生產的小驢駒,公司按照公驢每頭2000元進行回購,母驢每頭3000元進行回購。”
皮山縣喬達鄉亞依勒干村養殖戶伊德日斯·艾海提巴柯說:“把驢集中養,養驢的過程中,企業除了給我們驢奶錢之外,還給我們的驢配種,所以農民很高興。”
沙塔爾·加帕爾說:“2017年,一頭驢在市場上也就4000到5000塊錢,現在經過驢奶、驢肉等附加產品的開發,一頭驢可以賣到8000到9000塊錢。”
按照估算,一頭驢每年有五六千元的收益,而在養殖場上班的村民,還有一份工資收入,加起來每年可以拿到3萬元左右。不僅如此,公司以每公斤30元的價格從養殖戶手中收購驢奶,還能給貧困戶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目前全縣貧困戶飼養的驢有2萬多頭,建立了42個養殖合作社,當地生產的驢奶粉、阿膠等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帶動了5萬多名貧困戶增收。
哪里是制約脫貧致富最難的地方、最關鍵的點,哪里就是要補的短板。比如說,新疆四地州肺結核病發病率較高,自治區及各級政府便開展全面免費健康篩查,對傳染期病患進行治療。到2019年,全區報告發病人數同比下降43.60%。再比如,喀什地區的伽師縣,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質條件造成部分區域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地方病多發。國家投資17億多元建設的飲水安全工程,今年順利完工。
司馬義·馬木提最近這些天,每天清晨洗臉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嘗上一口自來水。伽師縣臥里托格拉克鎮場子村村民司馬義·馬木提說:“以前我們挖澇壩,往澇壩里面存水,然后用葫蘆和桶接水喝,水還是咸的。”
伽師縣位于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交界處帕米爾高原山腳下,全縣46萬人的重要水源是克孜河,由于地理和氣候原因,河水夾帶大量泥沙和可溶性物質。新疆喀什伽師縣水利局副局長阿巴斯·斯地克說:“原來喝水的時候,伽師縣是有名的地方病、傳染病比較多的區域,叫作苦水區。”
在改水工程實施之前,新疆1100多萬農村人口中有1054萬需要解決飲水水源問題。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新疆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安全飲水。但截至2019年底,新疆伽師縣仍有4044戶1.5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水質不達標,成為當地最后的貧困堡壘。要實現整體脫貧,飲水安全這個短板必須補。
阿巴斯·斯地克說:“幾乎整個喀什地區周圍縣市我們全部跑了一遍,最后拿出了13個方案,這13個方案當中最后通過篩選,考慮到距離、運行成本、水質,主要是考慮水質問題能不能得到長遠保障,最后確定疏附縣蓋孜河塔什米力克渠首的地表水作為伽師人民的飲用水源。”
經過優中選優,最后確定從距離縣城112公里外的蓋孜河引水入伽師,工程預算超過17億元。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短板,這個當地一號的脫貧工程和民生工程于2019年5月正式動工,施工過程中更是得到了相關村民的理解。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曾使工程被迫停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3月1日,安全飲水工程在喀什地區率先復工。今年5月20日,總管線長度1827公里的伽師縣改水工程全面完工并開始正常供水,這標志著南疆地區人民徹底告別了苦咸水的歷史,千百年來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了解決。
實際上,“十三五”以來,新疆共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00余項,完成投資122億元,已累計解決152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而伽師縣改水工程全面完成最硬的骨頭已經啃下,這也意味著,至此,新疆貧困人口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打贏脫貧攻堅戰,新疆的關鍵在南疆。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全面開花,很多加工產業由東南沿海地區向南疆轉移,衛星工廠和扶貧車間遍及鄉村,加上“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兜底,應該說按下快進鍵的南疆四地州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家家有就業、月月有收入、戶戶能脫貧”的目標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截至2019年底,新疆累計實現脫貧292.32萬人,退出3107個貧困村、摘帽25個貧困縣,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9.4%降至1.24%,剩余貧困人口將于今年如期脫貧。
制片人丨郭峰 李作詩
編輯丨姚宇軍
責編丨溫娜 陳忠元
剪輯丨張文慶
(編輯 豐樹琪)
7月9日下午5時,鄭州市公交公司快速公交二車隊后院停車場,郭朝合開著滿載水果的小貨車趕來了,30多位公交車長和5位環衛工已經在此“恭候”多時。7月8日,郭朝合電話聯系到了環衛工郭中慶和公交車隊的趙振華副書記,說明了自己的謝意。
”興安縣高尚鎮仁和村的貧困戶蔣倡,跟前去與他買玉米的興安縣融媒體中心的領導連聲表示感謝。“以購代捐”不僅增加了貧困戶收入,還讓村里的農產品直接從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的菜籃、米袋、果盤,實現了消費扶貧的全民參與。
20年前就叫爺爺,改不了。卻說他是一份溫暖 部隊精神一定要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