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18:13 來源:求是網
作者: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謝曉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探索史、奮斗史、創業史和發展史,是經歷了無數彷徨、失敗、曲折,最終走向正確道路、走向勝利與成功的歷史,是無數共產黨人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用生命、汗水、智慧澆灌的歷史,是廣大人民一心一意跟黨走,投身波濤洶涌的革命、火熱的生產建設和轟轟烈烈改革事業的歷史。無數個細節構成了恢弘的歷史大勢,無數次探究鑄就了思想的力量。今天,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更要認真回望我們走過的路,破解歷史勝利的密碼、汲取歷史經驗的力量,以更加堅實的步伐踏上新的偉大征程。
從“四史”中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堅定社會主義必勝信念
社會主義作為思想、運動和制度,出現在近代資本主義興起之后,大量思想家提出了諸多理論觀點、思想體系,并進行了無數次最終失敗的社會實驗。只有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全面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歷史,并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性結論。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追求人人平等的社會理想只有馬克思、恩格斯之后才變成了科學的理論和學說。列寧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理論與俄國社會現實相結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并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隨著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從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開創了人類社會歷史的新篇章。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開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在東方社會條件下的運用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貢獻。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成為20世紀中葉以后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典范。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理論創新不僅使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改變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力量對比。
回望社會主義的歷史,盡管經歷了反動勢力的圍追堵截,經歷了各種“主義”“思潮”的擠壓、攻擊和蔑視,經歷了像蘇東劇變那樣歷史性的挫折,但是社會主義在中國正在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勝利為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提供了生動的樣本,貢獻了中國方案。
從“四史”中汲取歷史經驗,增長戰勝艱難險阻的勇氣和毅力
歷史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人的開拓精神、革命精神、進取精神、科學精神。“四史”告訴我們,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回望歷史,正是因為有了嘉興紅船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才能結束民不聊生、民族衰亡、國家四分五裂的歷史;正是因為有了遵義會議的召開,才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正是因為有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才扭轉了時局,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為實現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基礎;正是因為在是將革命進行到底,還是使革命半途而廢的關鍵問題上,共產黨粉碎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陰謀,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才有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正是因為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開啟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才有了經濟領域的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在西方國家以所謂的“人權”“自由”“民主”為借口紛紛宣布對中國實行“制裁”,宣布“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社會主義失敗了”“共產主義將走向消亡”的歷史性關頭,我們黨頂住壓力,堅持和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穩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僅宣告了“和平演變”“不戰而勝”預言的破產,而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在黨的歷史上,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上,我們黨和國家多次面臨抉擇,但最終都走過險灘,化危為機,化險為夷。這其中的寶貴經驗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心中裝著人民的安危冷暖,沒有一己私利,從而做出正確選擇,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愛戴;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以全局性眼光和戰略性思維,冷靜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下運籌帷幄,扭轉乾坤;就是中國共產黨追求真理,永不懈怠,敢于糾正錯誤、勇于自我革命,始終牢牢把握“中國之船”前行的方向。
從“四史”中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堅定永遠跟黨走的信念
“四史”的歷史畫卷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四史”的軸心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無論是新中國的誕生史,改革開放的建設史,還是社會主義的發展史,其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同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共產黨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堅強領導核心,是改革開放的領導者和推動者,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在共產黨誕生前,我們的國家一盤散沙,中華民族四分五裂,人民在死亡和疾苦中掙扎。中國共產黨開啟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進程。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無論遇到什么障礙和阻撓,中國共產黨都始終堅忍不拔朝著這一目標邁進。正是因為黨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才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帶領人民創造了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半殖民地半封建到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人間奇跡。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可以作證,山河可以見證,人民可以見證。
今天,我們學習“四史”就要重溫黨的輝煌歷程,看到“人民至上”的錚錚誓言就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上,堅定毫不動搖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讓那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謊言不攻自破,也讓那些試圖割裂和破壞黨和人民血肉聯系的圖謀破產。無數鐵的事實表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是值得信賴、值得托付的黨。
從“四史”中洞察人民的力量,始終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之所以具有科學的品格,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人民在推動歷史發展和進步中的作用。歷史一次次證明,人民中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性、活力和潛力。但是,人民的創造受到各種社會條件的限制,人民只有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成為社會的主人的時候,他們的創造力才能得到極大的迸發,他們才能夠極大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誕生于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時期,黨的領導深入到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和婦女運動中去。在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風起云涌,推動黨的成長和壯大。在土地革命時期,正是因為建立了大片的革命根據地,才積蓄、鍛煉和發展了革命力量,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抗日戰爭更是一場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黨集聚和發展了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改變了敵我力量對比,才贏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在解放戰爭時期,不僅工農基本群眾,而且包括上層小資產階級、中等資產階級、開明紳士以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都已經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在政治上國民黨統治集團處于完全孤立的狀態,所以才無法逃脫徹底失敗的命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人民投身到鞏固新生政權的斗爭中去,抗美援朝戰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廣大人民參與到恢復國民經濟與各項建設的過程中,迸發了無窮的力量。他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與外部勢力的破壞作斗爭,與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作斗爭,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了新中國的無數個“第一”。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一批批先行者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項項科技取得新突破,人民在改革開放新時期迸發了強大的活力。這些活力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人民之所以能夠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就是因為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始終依靠人民,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人民心連心,始終把人民放在心里最高位置,才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創造歷史,贏得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征程中,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告訴我們,只有堅定信念,始終不渝跟黨走,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勇氣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始終依靠人民創造偉大事業,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就一定能夠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
[ 責編:李貝]
11月23日,銘記歷史、走向復興——全省縣處級以下黨員干部“四史”知識競賽現場競賽暨頒獎典禮在鄭州舉行。“四史”知識競賽活動自今年8月開展以來,全省26.8萬余名黨員干部積極參加,最終遴選出48人組成6支代表隊進行現場決賽。
作者: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炳林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我們的歷史之中,學習歷史是增強“四個自信”的必由之路。
題:讓文明之花競相開放——多地全國文明單位掠影 “初心如磐,作為全國文明單位,我們將進一步弘揚浙江港航精神,一以貫之打造一流的業績,一流的隊伍,一流的文化,不斷譜寫浙江港航發展的新篇章。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根據中國的國情,獨立自主地以“和平贖買”等方式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共產主義運動的創始人和領袖們為人類徹底解放而奮斗一生的事跡和他們的人生格言,影響和教育了無數共產主義者。
加強“四史”學習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加強新時代高校“四史”學習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三全育人”理念,以專題報告、研思分享、實踐培養為著力點。
9月16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這次到湖南考察,總書記首站就來到“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再次強調:今天,我們重溫這個故事,仍然倍受感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的學習,多次強調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并對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的歷史作出深刻闡述、對改革開放的歷史進行了系統總結。
,“在國家總體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的背景下,特區是否能夠繼續‘特’下去,關鍵在于能否開發新的創新增長點。”8月31日,在“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總結座談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任晶晶說道。
在金山區,文明城區創建工作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為城市鑄魂,提升全體村居民素質,實現城市氣質的“內外兼修”。截至今年8月,金山區共開展創城志愿服務27萬人次,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文明實踐分中心11個、文明實踐站234個、文明實踐點55個,形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五分鐘志愿服務圈”,居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愈是深入學習“四史”,就愈能真正體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就愈能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之美、使命之重、來路之艱。因而,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在深入學習、認真領會“四史”中進一步補足精神之鈣、筑牢信仰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