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2日13:17 來源:中國網 丨
盤和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20年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隨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我國經濟繼續穩定恢復。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2.1%、56.4%和55.7%,高于上月0.7、0.2和0.4個百分點,三大指數均位于年內高點,連續9個月高于臨界點。
看經濟復蘇態勢與否,要從供需兩側分析。
此次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供給方面,生產指數較上月提升了0.8個百分點。在一些重點扶持復工的行業中,比如與高技術制造相關的醫藥、電氣機械器材、計算機通信設備等指數均已經高于56%,大致恢復到行業景氣時的水平。這充分說明制造業的企業生產已經基本走出了疫情的陰霾,產能恢復明顯。
同時,從需求端來看,新訂單指數也明顯攀升,較上月提升1.1個百分點,達到了53.9%,通過比較供給指數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已經逐漸趨平,這就說明因疫情沖擊導致的供需失衡現象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只有供需兩側同時回溫,才能促使經濟回歸供需最優均衡點,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的提升。
供需兩側的回暖,得益于我們前期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推動具有產業帶動作用的大中型企業先行復工復產,借助產業鏈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的復蘇,這一點在數據上也得到了體現。數據顯示,大、中型企業的PMI分別高于上月0.4和1.4個百分點,而在這些企業的帶動下,小企業景氣度也較上月提升了0.7個百分點。企業是社會生產的的核心力量,只有企業景氣度提升了,社會生產才能恢復到正常的秩序,從而實現經濟的復蘇。
除了傳統制造業以外,服務業商務指數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從9月以來一直處于較高的景氣區間,尤其是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金融等行業商務指數均高于60%,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社會生產和需求的復蘇。正是社會生產秩序的恢復,增加了鐵路運輸、航空運輸等行業的需求量,同時,也正是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增加了對金融市場的需求,從而帶動金融市場活動的繁榮。
因此,整體來看,目前我國無論是從供需兩側,還是產業機構等方面,均已經基本走出疫情陰霾,復工復產情況良好,經濟復蘇態勢明顯,許多行業均已達到景氣水平,這與海外其他還受困于疫情的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預示2020底和2021年我國的經濟形勢將持續向好。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復蘇就沒有短板,比如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服飾業,自從開年以來一直位于臨界點以下,行業景氣度仍然偏弱。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外向型發展,出口貿易較多,而受到海外疫情影響,國際產銷鏈受到沖擊,疊加人民幣增值,導致企業出口利潤空間受到擠壓,訂單增長遲滯,因而一直沒有走出陰霾。不過相信隨著后續政策的逐步落地,紡織服裝行業內向化轉變的逐步深入,以及海外進出口景氣程度的恢復,該行業也將逐步走出陰霾,長期來看也將恢復到景氣的水平。
綜上,竊以為,此次公布的商業活動指數顯示,我國供需兩側雙雙復蘇,失衡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產業結構整體發展,制造業服務業均已不同程度走出陰霾,進入景氣階段,雖然還有部分行業仍有復蘇空間,但相信隨著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地和國內外大循環的建設,也將逐步恢復向好。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可期。(責任編輯:樂水)
全球幾個主要經濟體上周公布的最新制造業數據普遍走強,世界經濟逐漸顯現緩慢回升態勢。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另一方面,部分發達經濟體因為國內疫情控制不力,挫傷企業信心,使經濟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當地時間12月4日,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表示,最新的就業數據表明美國經濟環境嚴峻,國家或面臨“黑暗冬天”,并要求特朗普政府采取“緊急行動”。拜登表示,如果國會和特朗普總統不采取行動,到12月底,將有1200萬美國人失去他們的失業救濟金,這是他們負擔食物和支付賬單的經濟來源。
“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經濟實現正增長,提振了各國經濟復蘇和發展的信心。”賈邁勒認為,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經貿合作,中國始終是多邊主義的踐行者和捍衛者,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家統計局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2.1%、56.4%和55.7%,高于上月0.7、0.2和0.4個百分點。彭博社的報道說,一系列早期指標顯示,受出口和股市升至2015年以來最高位的支撐,中國的經濟復蘇趨于穩定。
當地時間12月1日,總部位于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到明年年底,全球經濟可能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預計中國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
我國PMI連續9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經濟呈現持續穩定恢復態勢,質量持續向好。由于國內疫情防控得力,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加快,我國經濟自3月以來持續恢復。展望未來,憑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廣、政策工具多等有利因素,中國經濟必將克服暫時的困難,繼續鞏固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記者杜海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創年內高點,且連續5個月運行在51%及以上,經濟復蘇勢頭穩中有進。
11月27日,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本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就是要深化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調查顯示,由于供需同步改善,加之惠企紓困政策持續落地顯效,中小企業效益狀況略有改善。近一個月來,國務院層面密集開會部署更大力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從中央部委到地方也在加快部署新一輪舉措,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特別護航中小企業發展上合力打出組合拳。
當地時間2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中方舉辦的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閉幕之際發表聲明,肯定中國的抗疫成就與經濟復蘇,并稱這將使全球共同受益。格奧爾基耶娃認為,首先,我們需要攜手合作,繼續通過債務減免和新的融資為最脆弱的國家提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