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0日18:13 來源:映象網(wǎng)
40年來,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改變了中國,影響并惠及了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以初心勾線,以匠心施彩,為全國人民描繪出新時代幸福民生大畫卷。
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yè)主義和極致追求的中國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內(nèi)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營造、恪守執(zhí)著。對于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蘊。
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以其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厚重文化,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匠心企業(yè)和人物,對專業(yè)主義的堅持,對匠人精神的執(zhí)著,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業(yè)之本。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映象網(wǎng)通過記錄四十年中,四十個不同職業(yè)的普通人物,特別推出《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系列報道,用筆尖和鏡頭講述他們的砥礪深耕,默默付出。
映象網(wǎng)訊 (記者 陳偉然 文/圖)
今年是改革開放的第40年,也是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教授、聲樂教育家武秀之研究“三合一”唱法的第40年。在文革后我國文化藝術“百廢待興”的年代里,武秀之承擔起將西洋歌劇、中國民歌和中國戲曲融為一體的科研項目。在這40年里,武秀之即是我國民族歌劇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我國文化藝術由復蘇走向繁榮的見證者,而她創(chuàng)造出的“三合一”唱法,被譽為我國音樂史上的奇跡。
武秀之
一份來自毛主席、周總理的囑托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音樂界一直在“土”“洋”唱法上存有激烈爭論。1958年,武昌會議在武漢洪山賓館召開,當時正在武漢中南音樂專科學校學習聲樂的武秀之作為優(yōu)秀學生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并在晚會上獻聲。參會的毛主席看到了武秀之的演出,就和她聊起了聲樂藝術民族化的問題,當時毛主席說,“立足于民族的基礎上,吸取西洋的唱法是民族化;如果立足于西洋的基礎上,那就不是民族化,而是化民族了”。
1979年10月30日,在第四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重要課題。作為河南文藝工作者代表而參加這次大會的武秀之清楚地記得,大會結束后,所有代表分協(xié)會進行討論。在音樂家協(xié)會的討論上,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找到了武秀之說,周總理生前講過:現(xiàn)在音樂舞臺實踐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三種唱法,一種是西洋歌劇的《茶花女》,一種是民族歌劇的《白毛女》,一種是中國戲曲的《七仙女》,這三種唱法可以互相學習,將來也許這‘三女’合作以后,會產(chǎn)生新的什么女。
聽到這番話,武秀之覺得周總理的話與當年毛主席對音樂的見解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文代會結束后武秀之便立即回到河南組織成立科研小組,開始探索“三合一”聲樂理論。
年輕時的武秀之在給學生上課
大師與大師的“碰撞”
“文代會”結束后,武秀之就全身心投入到“三合一”聲樂理論的研究中。她聽錄音、看錄像,天天不停地研究琢磨,“三女合一中的三女(茶花女、白毛女、七仙女),從表面上看是三部戲,她的實質是三種文化形態(tài)、三種音樂形象。”武秀之說,要想做到“三女合一”,不僅是三種唱法的結合為一,更重要的是三種文化結合為一。
為了更加了解戲曲唱法,武秀之請來了豫劇大師常香玉,面對面聆聽學習她的演唱方式。對于少年時受過正統(tǒng)意大利美聲唱法教育的武秀之來說,西方的語言大都只有五個元音字母:a、e、i、o、u,發(fā)聲還是相對較為容易,而漢語除了陰平、陽平、去聲、上聲以外,還有十三個韻轍,其吐字咬字的難度可想而知。要體現(xiàn)戲曲的優(yōu)美唱腔,特別是豫劇一開腔就是高音C3,更是難上加難。如何結合?
在與常香玉的“碰撞”中武秀之意識到:要想站在民族的基礎上吸收西洋唱法的優(yōu)點,再把中國民族音樂的精華發(fā)揚光大,在唱西洋歌曲時保持聲音暢通圓潤,在唱中國聲樂作品的時候又能夠聲音明亮優(yōu)美在演唱戲曲的時候,體現(xiàn)的必須是戲曲風格。
經(jīng)過一系列的研究、練唱,武秀之研究出一套“假聲位置真聲唱”的理論,讓演唱者能夠把真聲的色彩在假聲的位置亮起來,而這個唱法既能用于美聲,又能唱戲曲,還適用于民族歌曲。
武秀之彈起鋼琴,指導學生
“三合一”成就我國的第一個民族歌劇專業(yè)
1985年9月27日,“假聲位置真聲唱”科研項目學術成果鑒定會在河南大學小禮堂舉行,包括時任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時樂濛、時任中國民族聲樂學會會長關鶴童、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內(nèi)的11位專家教授出席,并給予武秀之的“三合一”音樂理論高度評價及肯定。
1986年11月,河南大學獲得我國唯一的民族聲樂碩士授予權,同時也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民族歌劇專業(yè)在河南大學誕生。武秀之說,成立“民族歌劇專業(yè)”,緣于常香玉的一席話。她當時想請常香玉到河南大學講學教學生“發(fā)聲”,常香玉卻說,光教唱我沒法教,這要“手眼身法步一起來”。這句話啟發(fā)了武秀之,她認為,這正是中國舞臺戲劇演員的培養(yǎng)模式。“我要成立‘永久牌’”的單位不能是聲樂系,而應該是“民族歌劇專業(yè)”。
茶花女劇照
走出一線天劇照
“三合一”唱法桃李滿天下
在“三合一”唱法訓練上,武秀之還對學生的歌、表、舞進行“三合一”進行教學,她的學生一個個都成了“能土能洋”、既能唱美聲又能唱戲曲的全能型人才。如今,她培養(yǎng)出來的許多學生,很多已經(jīng)是國內(nèi)外知名藝術家、教授,如小香玉、孫偉國、陳貞、陳淑敏、盛紅林等。他們或在高等藝術院校擔任骨干教師,繼續(xù)進行“三合一”模式教學工作,或在國家和省級文藝團體中擔任主要角色,可謂桃李滿天下。
在武秀之的帶領下,一批探索性實驗劇目如《第一百個新娘》、《中國蝴蝶》等令國內(nèi)外音樂同行驚訝,而武秀之和她的“三女合一”,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聲樂界和歌劇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也是中國人對世界歌唱藝術一個值得驕傲的貢獻。
“工匠精神就是用盡自己一生精力干好一件事。”王冠軍說,很慶幸,密玉雕刻就是我一直愿意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他的職業(yè)生涯里,他從一名普通的實習鉗工,經(jīng)過努力學習成為數(shù)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到后來成為攻堅技術難題的技能專家,再到如今擁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工匠團隊”。
7月14日,映象網(wǎng)記者走進位于鄭州經(jīng)開區(qū)中鐵裝備的生產(chǎn)車間,看到李剛正帶領著團隊在集團為他量身定做的“李剛大國工匠工作室”內(nèi),對泥水平衡盾構機的液位傳感器進行改進。
7月14日,映象網(wǎng)記者走進位于鄭州經(jīng)開區(qū)中鐵裝備的生產(chǎn)車間,看到李剛正帶領著團隊在集團為他量身定做的“李剛大國工匠工作室”內(nèi),對泥水平衡盾構機的液位傳感器進行改進。
“汴繡對于我來說,是一生所要堅持的事業(y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生活越來越好,而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要繼續(xù)傳承下去,但也要順應時代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但是傳統(tǒng)匠心工藝卻不能丟。”開封汴繡非遺傳承人李素娜接受映象網(wǎng)記者采訪時說。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