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氣污染,如何發揮市場作用?
求教于部分市縣,多數人語焉不詳,個別人直截了當:政府就能管好,用不著市場亂摻和!
省環保廳專家則提醒:行政手段的運用,已接近極致,今后必須探索管理市場化和治理市場化。評論員十分贊同專家的意見。
過去的治污思路是:誰污染誰治理,誰的事誰干好。企業要有一支治污技術隊伍,要增添全套設備,成本高、負擔重,效率低。專家說,像污染較重的石油煉制和化工園區,今后就可以請大型的專業治污企業,統一治理,按份額繳費。這只是治理市場化的設想之一。
環境管理同樣可以市場化。各市縣都有環境監測站,人數最多的站上百,每年還要更新設備。其實,監測工作完全可以讓符合資質的環保企業來做,政府掏錢買數據就行了。社會能干好的,政府不去干,降低了開支,還培育了新產業。
排污權交易,是企業關注的一大熱點。有企業算賬,自己減排了多少噸,折合幾十萬元;有的企業減排量甚至折合到幾千萬元。可見,企業自覺減排的第一動力,還是經濟利益。
排污權交易的前提是,區域環境質量達標、環境容量允許。顯然,目前并不具備。這些企業算出的收益,近期都無法變現。盡管如此,仍應繼續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做法,在不斷完善我省相關規定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給社會一個明確預期,以強化地方和企業持久減排的意愿。
對環保產業現狀,省環保產業協會的專家不那么樂觀: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缺乏領頭企業,1000多家環保企業都不大,而且散;技術開發力度小。這更印證了市場化、社會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政府若將環境管理和治理的大部分職能放給市場,“無形之手”應能吸引來更多的人才、資金和技術。
我省“攻堅戰動員會”,頃刻之間號令起千軍萬馬,大氣質量較快好轉,民眾無不喜出望外。但是,這終歸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動員會”不可能年年開,各級干部不可能月月在治污第一線。長遠看,政府應是規則的制訂者和監督者。讓市場成為治理污染的生力軍,法律成為管理環境的“天條”,環境保護才能成為社會常態,才真正治了本。
當下雖不能至,但須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