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大氣污染、污水橫流、亂采濫挖、大拆大建,輿論無不劍指GDP:全是“以GDP論英雄”惹的禍。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本是20世紀的偉大發明,世界公認的衡量經濟狀況指標。80多年前,誕生于美國的GDP,為當時的決策者調整政策,走出經濟危機,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后,一直為不少國家采用。
30多年前,面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現實,我們將GDP拿來考核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激勵黨政官員,從而開創了你追我趕的大好局面。否則,經濟總量不可能高速增長,脫貧、就業、城鎮化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在經濟大比拼中,GDP漸漸成為政績的唯一標志。“以GDP論英雄”導致部分官員行為扭曲,黑色GDP、虛假GDP,時有披露。GDP數字上去了,天變黑了,水變臟了,產能過剩了,資源破壞了。有媒體直言:地方官員是在靠GDP的提升,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數字出官、官出數字!
顯然,這不是GDP的錯,是考核評價體系和方法有缺陷。
一位縣領導說,從表面上看,是全面考核,但是經濟指標的比重比其他大得多,仍是GDP最重要。
一位曾參與考核的干部說,德、能、勤、績、廉,只有“績效”的GDP數據是剛性的,不看GDP,怎么分出高下?
一位環保局長說,提拔干部,要求環保部門確認“有無破壞環境行為”,圖章蓋得都很順利。這就是走走程序,何必影響別人進步?
有人早就提出“綠色GDP”概念,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社會發展三個方面,設置單位GDP用地和能耗等指標。問題是,除了經濟發展之外,其他方面能不能剛性和量化?量化后,各自的權重多大才合適?這無疑是個全新課題。
社會在發展,什么時候都不可能制訂出永恒不變的評價體系,再完美的考核指標都會有疏漏之處。評論員認為,當前必須按中央要求,首先糾正以 GDP論英雄、用干部的問題,推動各級官員提升經濟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改進考核評價方式,將官方評價與民間測評相結合,探索建立社會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和法制程序,確保對上級和對民眾負責的一致性。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以民眾獲得感論英雄,才能看出誰是踐行黨的宗旨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