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7日17:27 來源:光明網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1月3日的朋友圈被首張月背圖刷屏。當日10時26分,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并通過“鵲橋”月球中繼星傳回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眾所周知,人類探月的征途早就起步且越來越快。那么,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寶貝讓人如此著迷?
“坐月觀天”及“看地”
都是極好的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看來,月球這地方之所以如此受青睞,主要是因為地段好。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在月球上可以實現得天獨厚的對天觀測、對地觀測和對月觀測。”鄭永春解釋道,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其背面沒有無線電噪聲干擾,在那里開展天文觀測,可獲得更暗弱的宇宙信息。同時,相對地球來說,月球的地質結構更穩定,有利于開展長期精密的天文觀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月球還有兩個優勢:一是月球南北兩極的永久陰影區溫度極低,某些地區只比絕對零度高二三十攝氏度,可以進行紅外天文觀測;二是月球背面是一片難得的寧靜區域,沒有任何人為的無線電噪聲干擾,能更靈敏地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鄭永春說。
此外,雖然科學家目前已經有了各種高分辨率衛星,但由于距離較近,很難看到地球全貌。而在月球上建立觀測站,可對地球進行全球大尺度觀測,如地殼結構的起伏、地球表面植被和全球氣候變化等。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傳播專家龐之浩則表示,由于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和地質活動,巖石受到的損壞不大,研究月球巖石相當于研究地球39億—40億年前的標本,可了解許多地球早期大氣狀態的信息,甚至有助于人們認識生命、地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起源和演化歷史。
想去火星?先來月球歇歇腳吧
“在月球上開展原位資源利用,有助于建立人類走向深空的前哨站。”鄭永春說。
人類未來的目標是登陸火星,而火星距離地球最近也有5500萬公里。鄭永春表示,盡管空間站建設已經基本成熟,但其壽命有限且維護成本高,月球是非常理想的中轉站,以及測試各種載人航天技術的訓練場,“如果不進行38萬公里的演練,我們沒有辦法走向更遙遠的深空”。
“月球上的環境比起地球來有很多獨特性,在月球上組裝和發射航天器,利用原地資源生產所需的燃料,將為人類走向深空提供重要支撐。因此,先建月球基地,再從月球發射航天器到火星,是具有現實可行性的選擇。”鄭永春說。
龐之浩補充道, 據一份報告稱,如果將月球作為載人前往火星的踏腳石,每年能夠為其節省大約100億美元的開支。
僅氦3就能發電1萬年
當然,月球上還擁有巨大的能源儲備。龐之浩說,月球被稱為21世紀的波斯灣,最主要的燃料是氦3。
“由于沒有大氣層,月球表面土壤中有大量通過太陽風吹來的氦3,這是一種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燃料,用它進行核聚變發電可提供便宜、無毒和無放射性的能源,所以被科學界稱作‘完美能源’。”龐之浩介紹道,據保守估計,月壤中有100萬噸氦3,用它發電可以滿足地球1萬年的能源需求。
俄羅斯的一項估算則顯示,1噸氦3的價值約為100億美元,用飛船從月球運回1噸氦3的總費用為2000萬到4000萬美元,開發月球氦3有利可圖。
此外,龐之浩說,月球上蘊藏著大量的自然資源,已知有100多種礦物,其中5種是地球上沒有的。“月球上有豐富的鈦、鐵、鈾、釷、稀土、鎂、磷、硅、鈉、鉀、鎳、鉻、錳等礦產,僅月海玄武巖中就含有至少100萬億噸可開采利用的鈦金屬。”
與此同時,因為月球表面幾乎沒有大氣,太陽輻射可以長驅直入,每年到達月球范圍內的太陽光輻射能量大約為12萬億千瓦,太陽能的能量密度為1.353千瓦/平方米,“在月面可以建造高效率的太陽能發電站。”龐之浩認為,在月球上建核電站也有優勢,因為在那里不用擔心核泄漏等。
來源:科技日報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談到中秋節起源和月餅文化,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張勃介紹,中秋節形成大約在唐代,月餅的出現則在明朝前后。網友“@云舒”點贊:“中秋國慶雙節相逢,家國團圓情意交織;感受文化與科技融合魅力,祝福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握住她手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彼時74歲。“嫦娥奔月”的旅途上,不僅有葉培建和張熇這樣的傳承,還有更年輕一代的接力—— 比如,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星務分系統主管設計師侯文才,34歲。
我國一批專家學者,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跟蹤國外動向,把探月作為深空探測的起點進行論證。2018年5月,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被發射升空,一番長途跋涉后,它到達了月球背面一側的地月拉格朗日2點。
每個中國人心里都有一輪難忘的明月,這輪明月,恰在思鄉時,恰在中秋日。在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的夜晚,圓圓的月亮在東方升起,在田勞作的先民或異鄉羈旅的游子,對這一天的月亮別有情緒,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詠月述懷詩歌。
中秋佳節,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熱熱鬧鬧迎接中秋佳節,共同慶祝豐收的喜悅。在江蘇省淮安市,300余名小朋友身著唐裝,共同繪制月餅、甜柿、蓮藕、螃蟹等充滿中秋元素的水墨畫,筆墨之間透出童真童趣。
“中秋節、春節都代表著團聚,我們都好羨慕中國朋友有這樣的‘團圓節’”,體會著中國傳統中秋節濃濃的親情,洛陽師范學院外語系外教凱文、阿布夫婦言語間充滿了興奮和羨慕。今年中秋節,洛陽師范學院外事處特意帶領學校的6位外教到黃河邊釣魚,并讓外教們深入到洛陽的農村,感受中國傳統中秋節的過法。
新華社記者張平攝 1978年9月16日中秋前夕,在福建各地工作的一些臺灣省籍同胞聚集福州,歡度佳節。新華社稿 1989年中秋節正逢廣州市第二屆老人節,老人院的孤寡老人高興地接過生產廠家送來的適合老人食用的低脂肪月餅。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見于《淮南子·冥覽訓》,只有一句話:“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蓬蒙趁機闖入內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自2004年國家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以來,新疆天文臺就參與了嫦娥衛星的軌道測量任務。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作為探月工程測控系統VLBI測軌分系統的四個觀測站(烏魯木齊、北京、上海、昆明)之一,參與了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所有探測器的軌道測量任務,觀測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