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0日08:31 來源:央視網
9月16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實地了解這里打造創客小鎮、發展特色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一幅幅產業興旺、環境優美、村容整潔、文明和諧的鄉村畫卷在祖國大地上徐徐鋪開。
新時代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什么樣?央視網《聯播+》邀您一起,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走進美麗鄉村,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新變化。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考察調研。
他沿著曲折別致的村間小路,先后走進“匠心工坊”手工藝品店、“老家寒舍”民宿店、“不秋草”竹編工藝店等創客小店,還付錢買了幾雙手工制作的富有當地特色的鞋墊。習近平指出,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到貴州省遵義市花茂村視察。
路旁田里,連片的向日葵花開得正艷,習近平下車駐足欣賞。當地干部告訴總書記,伴隨美麗鄉村建設,山花繁茂的花茂村成了婚紗拍照地,不少附近的市民結婚都到這來。沿著土墻和木欄相伴的鄉村小徑,習近平邊走邊詢問當地脫貧致富情況。看到鮮花盛開,道路兩旁的房子干凈整潔,他有感而發地說:“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
這里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
2015年5月25日,習近平第14次踏上舟山的土地。坐在68歲村民袁其忠開辦的農家樂庭院里,習近平同村民們促膝交談。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告訴總書記,“我們這里空氣好啊,老人都長壽”“城里人來這里把水帶回去泡茶喝”“以前我們窮,現在辦農家樂致了富,蓋新房、買了車。”置身舟山的這個農村社區,人們感受到的是欣欣向榮、安居樂業。
古生村位于洱海邊,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傳統村落,已有1000多年歷史。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來到洱海邊的灣橋鎮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態保護情況。總書記步行穿過村中街巷。街巷道路整潔,溪水環流,綠樹成蔭,洋溢著濃濃的民族氣息。習近平同當地干部邊走邊聊。他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如今的峒山村,路邊藍瓦白墻的公共服務站及小區建筑高低錯落,紫竹堂等景點分落四周,峒山新社區與古村落掩映于綠色之間,水鄉氣息撲面而來。
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在察看峒山社區建設情況、考察社區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項目后,與村干部和村民們進行了座談。在親切的氣氛中,習近平告誡大家:“實現城鄉一體化,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說‘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層白灰,一白遮百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視頻丨總書記的一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憲法,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憲法精神,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行深刻論述。(記者羅沙 視覺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