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1日09:23 來源:猛犸新聞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宋迎迎
(資料圖片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沈翔 攝)
返鄉入鄉創業,河南送上一份“大禮包”。6月30日,記者從河南省政府獲悉,省發改委、人社廳等24個部門和單位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從6個方面提出21項措施,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入鄉創業。
根據《實施方案》,農民工等人員建立的返鄉下鄉創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由各縣(市、區)本級財政資金對場地租金和網絡使用費等給予50%的補貼。
打造一批影響力強的創業示范區(縣)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省將打造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返鄉入鄉創業示范區(縣)、產業園區,全省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達到300萬人以上,帶動就業人數達到1800萬人左右。支持返鄉入鄉創業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創業環境更加優化,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迸發,產業轉移承接能力進一步增強,帶動就業能力進一步提升。
推動省市縣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就業壓力的增加,讓返鄉創業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選擇。對此,《實施方案》提出,要持續優化返鄉入鄉創業環境。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研究制定“數字政府”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打造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協同辦公平臺,推動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鼓勵網上審批,推廣實施“一證通辦”“全省通辦”“就近辦”“隨身辦”,推動實現審批時限平均減少50%以上,不見面審批實現率40%以上,“最多跑一次”實現率90%以上。
支持市縣建設返鄉入鄉創業“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已有返鄉創業綜合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實現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縣(市)返鄉創業綜合服務中心全覆蓋。大力發展“互聯網+就業創業”,推進就業創業基層服務平臺信息化、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構筑統一的線上服務大廳,打造“省市縣鄉村”五級就業創業服務網絡。
返鄉創業最多給予獎補資金100萬元
對于創業初期的企業來說,各類補貼是發展壯大的有力支撐。《實施方案》提出,我省將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其中包括加大財政獎補力度:
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加大對返鄉入鄉創業載體支持力度,對評為國家級或省級返鄉創業示范園區,由省財政給予一次性獎補資金100萬元或50萬元;對評為省級返鄉創業優秀示范項目,由省財政給予一次性獎補資金2萬~15萬元。鼓勵農民工等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對首次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省財政科技資金一次性給予10萬元獎勵;對農民工等人員創辦企業獲批國家級研發平臺的,一次性給予300萬元獎勵;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省市聯動對建立研發預算制度的科技型企業給予最高400萬元研發獎補支持。
對返鄉經營主體技術創新、手藝傳承項目成功創建國家級和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給予一次性20萬元經費補助。
創業場地租金等費用給予補貼
《實施方案》明確,對入駐縣(市)區返鄉入鄉創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商務中心區及其他專業園區、孵化基地、創業園區的返鄉入鄉創業企業,發生的物管費、衛生費、房租費、水電費、場地租賃費,由各縣(市)區按當月實際發生費用給予補貼。對農民工等人員建立的返鄉下鄉創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由各縣(市)區本級財政資金對場地租金和網絡使用費等給予補貼。
創新擔保方式擴大抵押物范圍
《實施方案》提出,將從加大貸款支持、引導直接融資、創新擔保方式、擴大抵押物范圍等方面對返鄉創業者提供創新金融服務。
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經營實際,合理擴大抵(質)押物范圍。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等“兩權”抵押貸款,推動形成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的市場化可持續運作模式。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框架下,按照風險可控原則,穩妥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探索實施利用大型農機具、林權、特種經營權、股權、商標、應收賬款等抵(質)押貸款,不斷拓展抵(質)押物范圍,提高金融產品的可獲得性。
年初陪母親進城看病,進醫院大門掃碼不會,就診卡自助充值不會,連在醫院食堂買好的飯也因手機支付不會又放下……父親要強一輩子,每每提起這段,懊惱說還不老就寸步要靠孩子,沒想到活這么窩囊。三五天一升級,一年半載一迭代,智能技術的快速更新,讓人有點目不暇接,對很多老年人來說則無所適從。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關于擬命名第十批(2020年度)國家節水型城市的公示》,包括西安、廣州、延安等34個城市上榜。2020年1月,河南省發展改革委、河南省水利廳聯合下發《河南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農業農村領域節水增效、工業領域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重點地區節水開源、節水科技引領、節水政策體制改革、節水市場機制創新八大節水行動。
人的一生就“生老病死”這四個字,人都會變老,但如果當你老了,卻發現由于技術的進步,你出門處處受限,很多事都干不了了,去醫院看病得用手機預約,你不會。如果說,自助服務等對應解決的是老人的數字鴻溝,而如何在嶄新的院區進行適老化改造,對應解決的則是成功進到醫院后老人友好的感官體驗。
王海東表示,一是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要求醫療衛生機構還要保留傳統的服務方式。暢通家人、親友或者家庭簽約醫生為老年患者代為掛號渠道,一定要保留這個渠道,還要暢通這個渠道。
為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就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全面部署。
11月26日舉行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不能把“健康碼”作為出行的唯一的憑證,對于不使用或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要通過其他的方式替代“健康碼”查驗。王海東介紹,國家衛健委多次發文強調,不得把“健康碼”作為出行的唯一的憑證,要采取線上線下多種方式相結合的這種手段,方便群眾出行。
地鐵里沒有“健康碼”不能乘車的老人,醫院里不會手機掛號不能就醫的老人,冒雨交醫保卻因拿的是現金而被拒的老人,被家人抬著在銀行柜員機前進行人臉識別的94歲老人……隨著老年人被困在“數字鴻溝”里的問題日益凸顯,國家終于出手了。
掃碼支付、手機掛號、出示“健康碼”……這些在年輕人看來易如反掌的操作,對部分老年人來說卻舉步維艱。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印發通知,要求在2020年底前,所有醫療機構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
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習近平主席這樣描述中國廣闊內需市場的動人前景。” 習近平主席多次呼吁各國積極行動起來,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不懈奮進。
戶外活動顯著減少、疫情防控期間就醫不便影響矯治、家長看護和監督不到位等因素,也導致了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的攀升。福建省三明市將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課業負擔等納入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將學校年度學生總體近視率、新發近視率作為學校和幼兒園綜合評選評估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