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1日11: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中國廣告協會制定了《網絡直播營銷活動行為規范》(以下簡稱《規范》),7月1日起實施,重點規范直播帶貨行業刷單、虛假宣傳等情況。
不得刷單、炒信
記者注意到,《規范》中,多次提到了直播帶貨刷單情況。刷單在直播帶貨行業比較常見,有的動輒銷售過億元,但過后就出現大量退單;還有的直播平臺和主播通過刷單,虛構在線觀看人數,營造虛假繁榮。
《規范》指出,網絡直播營銷主體不得利用刷單、炒信等流量造假方式虛構或篡改交易數據和用戶評價。
“主播向商家、網絡直播營銷平臺等提供的營銷數據應當真實,不得采取任何形式進行流量等數據造假,不得采取虛假購買和事后退貨等方式騙取商家的傭金?!?/span>
之前,商家被坑的例子并不少。據媒體報道,某商家花費25萬元尋得一個直播坑位,直播時,在線人數不少,但最終以賣出50單慘淡收場,第二天還出現了部分退款。
29日,中消協也指出,在今年“618”電商購物節中,直播帶貨行業存在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平臺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殺雛”等情況。
中消協還點名了羅永浩和國美。經過比價發現,羅永浩團隊在直播中售價2448元的錄音筆,其他電商平臺只要2398元;國美直播帶貨不發貨,最后直接給退款了。
不得虛假宣傳,違規使用極限詞
根據中消協的通報,在今年“618”期間,部分主播特別是“明星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
對此,《規范》對直播帶貨宣傳方面做了規范,不得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不得在直播活動中吸煙或者變相宣傳煙草制品(含電子煙)。
值得注意的是,《規范》還指出,在網絡直播營銷中發布商業廣告的,應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各項規定。
記者觀察發現,目前很多直播帶貨宣傳頁面或者短視頻并不標注“廣告”字眼。乍一看是內容,但實際為宣傳,頭像處還顯示“直播”,點擊進去就是在直播帶貨,而且短視頻內容和直播帶貨內容基本一致。
保護消費者權益,三方都有責
原來很多消費者在直播中買完商品就陷入“三不管”地帶,主播、直播平臺、商家互踢皮球,如何在售后方面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規范》指出,商家應當依法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積極履行自身作出的承諾,依法提供退換貨保障等售后服務。主播在直播活動中做出的承諾,應符合其與商家的約定,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網絡直播營銷平臺應建立入駐主體服務協議與規則,明確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范、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span>
北京消協近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49.12%的受訪者認為平臺、主播和商家都應為直播帶貨行為負責,各自承擔相應責任。但現實中,因為投訴難,有少量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自認倒霉”。
延伸
——7月或有3個直播帶貨規范執行
中國廣告協會稱,《網絡直播營銷活動行為規范》得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有關單位、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大力支持,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另外,中新網記者了解到,中國商業聯和會也在牽頭制定網絡直播帶貨標準,預計7月份正式發布執行。其標準包括《視頻直播購物運營和服務基本規范》和《網絡購物誠信服務體系評價指南》。這樣算下來,7月份,直播帶貨行業或有3個規范標準執行。
“由于監管滯后,行業沒有門檻,主播素質良莠不齊,致使三俗內容充斥網絡、虛假夸大宣傳成風、假冒三無產品泛濫、售后服務難以保障?!敝袊虡I聯和會媒購委副會長韓良晨說,隨著標準的執行,未來直播帶貨將有規可循,有據可依。
(記者 吳濤)
11月2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在其官網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發現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并點名汪涵直播帶貨涉嫌刷單造假;李雪琴直播銷售數據“注水”;李佳琦直播間“買完不讓換”等明星直播帶貨亂象。
近日,直播帶貨疑似數據造假又添一新案例。知名主持人汪涵11月6日的一場直播帶貨被曝退款率超七成,引發社會關注。
屆進博會今天(10日)就要落下帷幕了,作為“買全球、惠全球”的重要渠道,進博會為世界打開了開放、交流、合作的窗口。俄羅斯媒體報道說,從今年5月開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開始積極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
今年“雙11”電商促銷預售第一天,僅10分鐘,淘寶直播的銷售額就已超過去年全天,有兩位主播的直播累計觀看人數破億。在美妝領域,有12個單品直播1小時成交過億元。直播帶貨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報道稱,以竹溝鎮為代表的確山提琴占據全國中高端提琴產量的80%以上,已成為國際制琴界的知名品牌,為世界奏響中國聲音。河南臺記者呂超、潘語怡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是著名的提琴小鎮。
今年,中國電商直播“火了”。CNN稱,“直播帶貨”已然成為中國在線扶貧新潮流,官員們“直播帶貨”在中國大陸蔚然成風。不僅領導干部們通過直播賣貨,一些生活在中國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民、牧民也會通過個人直播,與受眾互動,并售賣當地天然農牧產品。
“英雄呂梁首善區,清端廉吏成長地,大美離石,宜居永寧?!?月25日,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委書記張潞萍走進拼多多助農直播間,她向全國68萬網友介紹離石區多彩文化,同時為藥茶、核桃酪、烙畫等特色產品代言。隨后離石區委副書記張海文也在直播間,現場展示了莜面的制作手法。
直播帶貨正火,各行各業各類人馬齊上陣,動輒千百萬人次在線,成交額也以千百萬元計。真有這么火?在杭州,記者找到幾位業內人士,一探究竟。
近日,多名明星直播帶貨“翻車”,被曝出收取了高額費用后,賣出的貨品卻少得可憐。張鑫是眾多正尋找直播帶貨商家的縮影,希望通過直播能將商品賣爆單,然而最終面對的不是銷量暴增,而是數據造假、刷單帶節奏、會員費難保銷量、退貨率高等大坑。
直播帶貨是零售行業與互聯網創新“相處方式”的實踐,也是市場銷售與信息傳播跨界融合的結晶。如何將大市場的消費需求盡快轉變為供給側的創新動能,是促消費回暖、提振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