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5日11: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向著這一奮斗目標,我們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
從家電全面普及、汽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到高鐵飛馳、物暢其流,人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改變。從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觀察百姓生活中的新變化、新趨勢,和大家一起從身邊生活感受全面小康。
——編 者
消費范圍拓寬延伸,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消費潮流澎湃不息,不僅點亮了生活色彩,而且增添了經濟發展動力
向著美好生活不斷奮斗的過程,蘊含著微觀生活改善與宏觀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伴隨著供給大幅提升與內需持續旺盛的良性互動
不久前,一家數據中心發布的“新消費”報告,繪出了一幅消費復蘇的“熱力圖”:健康消費激活一池春水,文化消費提高生活品質,個性消費引領流行時尚,并正成為消費新趨勢。這些消費熱點和消費趨勢,讓小康生活的畫卷更加繽紛多彩。
民以食為天,百姓餐桌反映小康成色。生活中,一句“吃了嗎”,既是富有人情味的問候,也反映出吃飯問題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今,媒體調查發現,以前圍著餐桌轉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正在變成“網購收快遞”“移動掃一掃”“手機點外賣”等。拿“舌尖上的味道”來說,營養餐、健身餐、兒童餐各取所需,見證了從“缺吃”到“好吃”再到“會吃”的變化;團購、外賣、點評環環相扣,折射出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方便快捷。幾十年中,中國的家庭餐桌告別了票證時代的單調和匱乏,美食的口感越來越有層次,生活的味道也越來越有滋味。
生活需要煙火,也渴望色彩。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為28.2%,連續8年下降。這意味著,在吃之外,人們有了更多的消費選擇,生活有了更多可能。今天,觀察普通人的消費習慣就能發現,飛機票、高鐵票一鍵下單,隨時隨地就能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國貨潮牌“下單包郵”,滿足年輕人的時尚需求;充會員追國產劇集,文娛付費變得稀松平常……可以說,消費范圍拓寬延伸,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消費潮流澎湃不息,不僅點亮了生活色彩,而且增添著經濟發展動力。
消費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增長的強勁動能。當消費場景從線下向線上延伸,消費對象從實物向服務轉變,消費體驗從大眾化向個性化探索,生活可以實現新的可能,經濟足以打開新的藍海。從大街上一眼望去的“藍灰黑”,到如今的“中國潮牌”驚艷世界,從“你一間,我一間,筒子樓里冒黑煙”,到“小高層,電梯房,城鄉廣廈千萬間”……事實上,向著美好生活不斷奮斗的過程,蘊含著微觀生活改善與宏觀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伴隨著供給大幅提升與內需持續旺盛的良性互動。時至今日,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既是我們應對風險挑戰的優勢,也是面向未來發展的潛力。
發展的引擎一旦點燃,便會不斷拓展人們想象力的邊界。在通往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互聯網創新、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正在產生強大的牽引力,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催動消費市場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今天,不論是城市的角落,無人超市的人臉識別技術為人們帶來更多便利,還是偏遠山村,“直播經濟”改寫大山里人們的命運;無論是智慧物流的不斷升級,讓人們的網購體驗持續改善,還是無人機助力“智慧農業”,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力量……人們身邊的消費場景,講述著一個又一個“百姓身邊的故事”。由此不難理解,小康生活的內涵,就在老百姓不斷改善的衣食住行中,就在每個地方日新月異的發展里。
如今,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畫卷正徐徐展開。向更燦爛的明天進發,朝更亮麗的未來奔跑,我們信心滿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5日 05 版)
據今年5月報道,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長虹路的路邊公廁就安裝了人臉識別取紙設備。據新華社,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表示,人臉信息作為生物識別信息,一般來說伴隨著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
近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中國人工智能芯片進展顯著,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超50億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其在推動更多智能化產品落地的同時,也為我國的數字化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在知乎平臺上,據一個名為“優房售樓系統”的賬號發布的名為《“口罩”也封印不了優房算法人臉識別》文章稱:后來,在房地產項目的實際使用中,利用渠道風控對佩戴口罩的客戶進行識別,人臉識別效果有了明顯提升。
謝苗諾夫夫婦所著教學工具書《俄漢雙語摘要和注釋》。長大后,跟隨父親的腳步,謝苗諾娃開始研究中國、傳播中國文化,并結識了同樣從事中國文化研究的丈夫亞歷山大·謝苗諾夫。后來,機緣巧合,謝苗諾夫夫婦受到尚斯國際出版社邀請,將《習近平講故事》翻譯成俄語。
近年來,移動互聯技術飛速發展,人臉識別、掃碼支付等新技術手段為大眾提供了便利,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同時也給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帶來不便。加快人臉識別在一定范圍內應用場景的落地,向“銀發族”推廣更加簡便的智能化數字手段,讓老年人也能享受數字技術帶來的社會紅利。
4月17日,飛行員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埃塞薩國際機場準備駕駛飛機前往中國運回采購的防疫醫療用品和設備。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歐尼可公立醫院是阿根廷第一家收治新冠患者的醫院,嚴峻的疫情形勢讓醫院的物資和醫療設備一度處于短缺狀態。
今年上半年,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也遇到類似的狀況,但她決定對人臉識別說“不”。在勞東燕看來,很多推動人臉識別落地的機構,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隨之而來的風險有多大。
進入微信公眾號,點擊醫院預約模塊,依次選定醫院、門診科室、專家、就診時間,提交確認……說句話的工夫,陳女士便完成了網絡預約掛號的所有流程。為了化解掛號難題,改善就醫環境,提升市民就醫體驗,2009年起,廈門市開始建設預約系統,支持市民通過電話、網站、院內自助機進行預約掛號。
專家提醒,這些人臉信息有可能被用于虛假注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在依法嚴懲利用人臉信息進行違法犯罪的同時,更應強化全鏈條監管,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墻,切斷人臉信息非法采集、銷售的渠道。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人臉數據如果發生泄露或被不法分子非法獲取,就有可能被用于違法犯罪活動,對此應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