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0日08:53 來源:新華社
考察守護淮河安瀾的王家壩閘,走進蓄洪區群眾的“希望之島”,關心扶貧車間的復工復產……“人民至上”,安徽考察第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闡釋這四個字的深沉涵義。
生命
一段時間以來,南方多地遭遇暴雨。
十多天內,兩次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救災工作……災情面前,習近平強調最多的就是: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
面對災害,總書記關切人民的生命安危。災后重建,總書記最掛念的是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
8月18日,習近平在阜陽市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了解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新華社記者鞠鵬 攝)
18日一下午的時間,總書記頂著炎炎烈日,走進田間地頭,深入莊臺,看得細、問得深,就是希望老百姓的生活不因受災而倒退,盡快恢復如常、健康安全。
對蓄洪區群眾來說,防汛抗洪不是簡單地開閘蓄洪,而是涉及到人員轉移避險等生命安全的重大問題。鄉親們告訴總書記:“蓄洪期間,大家住在莊臺,電沒斷、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現在水退了,都在搶種補種,水退到哪里,就補種到哪里。請總書記放心!”
“我一直牽掛災區的群眾,看到鄉親們生產生活都有著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實。”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在總書記心中,“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災害中人民生命安全無恙,方能在災后托舉起生活的希望。
精神
滔滔洪水中,人及人的精神,是重要的“抗洪神器”。
王家壩閘于今年7月20日第16次開閘蓄洪。
蒙洼蓄洪區的群眾遭受損失卻顧全了大局,再次印證了人民是抗洪搶險中最寶貴的力量。蓄洪區人民與洪水搏斗的身姿,正是華夏兒女在歷經自然災害時百折不撓的縮影。
8月18日,習近平在阜陽市阜南縣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新華社記者鞠鵬 攝)
“中華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災害做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斗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斗下去。”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聯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總書記由衷感嘆:“只要黨把人民凝聚起來,緊緊依靠人民,我們就能經受住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嚴峻考驗,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
未來
經歷災難砥礪的我們,在抗爭中不斷獲得經驗與智慧。如今日益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使我們應對洪災變得更加堅韌、有力。
兩年前,考察長江,習近平思索:水患仍是我們面對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要認真研究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防災減災的短板是什么,要拿出戰略舉措。
決勝之年,淮河邊,習近平謀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要提高抗御災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災害方面要達到現代化水平。
就在上個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為全面提高災害防御能力指明路徑——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
8月18日,習近平在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閘察看淮河水情,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新華社記者王曄 攝)
大力種植喜水的杞柳,走柳編產業之路;規劃興建保莊圩,實現“人退水進”;衛星、雷達監測系統為防汛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在迎戰洪水的過程中,“人水爭地”矛盾突出的王家壩更加注重尊重規律,把“人與自然的和諧”放在第一位。
“人類在與自然共處、共生和斗爭的進程中不斷進步。”“這個斗,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總書記的話語,昭示了中國人民面對永恒命題的智慧與從容。
策劃:霍小光
監制:車玉明 張曉松
統籌:雷敏
主筆:黃玥
視覺|編輯:郝曉靜 朱舜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視頻丨總書記的一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憲法,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憲法精神,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行深刻論述。(記者羅沙 視覺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