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尤其是產業脫貧,只有找準“路子”,才能邁開“步子”。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河南省光山縣東岳村,調研指導當地脫貧產業發展,與致富帶頭人深入交流,鼓勵他們“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老區人民牢記總書記囑托,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沿著綠色發展和生態農業的路子,繼續前行,讓脫貧后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房前屋后一畝茶,一塘肥魚一群鴨。”這是河南光山縣流傳的一個順口溜,這個順口溜樸實地道出了這里百姓脫貧致富后喜悅的心情,也道出了這里獨具特色的產業脫貧新格局。
河南光山縣東岳村黨總支書記楊長家說:“原來東岳村是最窮的時候,父老鄉親都自卑,問你是哪里的呀?頭低著,‘我是東岳村的’,聲音很小,通過幾年的脫貧攻堅,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老百姓的腰包也慢慢鼓起來的時候,就挺起胸脯昂起頭了,問你是哪個村的,就說我是東岳村的,感覺到驕傲和自豪。”
如今的東岳村,我們看到的是寬闊的通村路、是嶄新的民居、是廣場上歡笑嬉戲的孩子們,這一切很難讓人想起那曾經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光山縣位于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貧困人口基數大,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而當時的東岳村,全村634戶2250人散落在41個自然村里,很多自然村就是幾戶人家。
楊長家說:“我們村想發展非常困難,什么產業都沒有,基本上人均還不到一畝的耕地,都是種地荒山種點果樹。”
實際上,說起貧困村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落后,群眾積極性不高,東岳村也不例外。村兩委也想帶著大家干點事,但是因為沒找對路子,折騰一圈依舊是一事無成。
時任河南光山縣東岳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霆偉說:“我是2011年7月20日到達東岳村的,當時村里沒有村級企業,都是單戶發展,老百姓都是望天收,自己有一口飯吃,好像就滿足了。”
楊長家說:“因為交通不便,村里病人和殘疾人挺多的,再就是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所以談不上發展。”
要發展產業,沒有帶頭人可不行。東岳村有很多人在外地發展得不錯,如果能把他們請回來,產業發展就有希望了。
楊長家說:“我們就動員他們留在村里發展,當時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動員這樣一批人,讓他們投入發展產業,想的是帶領父老鄉親一塊干。”
楊長太就是被村干部的誠意打動了,他放棄了北京的工作,選擇了返鄉創業。2012年他回到東岳村,流轉了村里的80多畝土地,搞起了苗木花卉種植。當時的他信心滿滿,對產業的發展充滿了希望。
河南光山縣東岳村村民楊長太說:“當時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二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三也沒有這方面的人才,自己悶著頭干,苗子長得不太好也賣不出去,結果做了兩年,可想而知,不僅沒有掙到錢,還欠了一身的外債。”
楊長太原想著趁市場行情好,帶著鄉親們大干一場,結果沒想到,因為沒技術、沒市場,賠得血本無歸。這讓原本心氣十足的楊長太,泄了氣。
可誰都沒想到,這期間楊長太外出時又遇到了車禍,第一次創業欠的外債還沒還上,結果治病又花了不少錢。2014年上半年,當初一心想帶領大家致富而選擇回鄉創業的楊長太,自己卻被識別為了貧困戶。
楊長太說:“當時非常郁悶,我一個40多歲的壯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和70多歲、60多歲的老爺子、老太太他們一塊開貧困戶大會的時候,我覺得非常丟人。”
為了幫助灰心喪氣的楊長太重新振作起來,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干部不斷給他鼓勁。
楊長太說:“我說我沒有資金咋搞?‘沒有資金沒關系,我們給你擔保小額貸款’,我說你看沒有技術導致的,‘到時候請專家呢,費用不讓你掏’,后來村兩委給我擔保貸了幾萬元款,找親戚朋友借了幾萬元,湊了10多萬元,開始了第2次創業。”
這一次,村干部們請來了農業專家指導楊長太苗木花卉的種植和管護技術。根據專家的意見,他及時調整了苗木的種植和管理方式,看著苗木的長勢良好,楊長太的信心又找回來了。
楊長太說:“專家到了田間地頭指導苗木花卉,一天一個樣,再加上我們村兩委跟我到外面找銷路,到了2014年10月份,我就銷售了兩大批苗子,當時就賣了將近15萬塊錢。不僅把我欠的外債還清了,當年也盈利了6萬多,所以在2014年12月份,我就率先在我們村脫了貧,脫了貧之后我的思想就發生了變化,想著做產業還是要做大,做生態綠色的。”
光山縣的水資源豐富,東岳村也特別適合種水稻。但是當地村民大多是用傳統方式種植普通品種,賣不上好價錢。楊長太經過請教專家和外出學習考察,發現根據當地的氣候和水資源情況,特別適合在稻田里養殖小龍蝦,發展稻蝦共作。
楊長太說:“這就是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一個田里面的水能養小龍蝦,還能種水稻。一畝田的大米之前要是普通大米,能賣到2塊2毛錢到2塊3毛錢一斤,養小龍蝦的稻蝦米生態綠色的,現在大米我們賣到將近5塊錢一斤,一畝地的小龍蝦能賣到將近2000塊錢。”
說干就干,2018年開始,穩住苗木花卉產業后,楊長太成立了家庭農場,流轉了100多畝水田,搞起了稻蝦共作。沒想到水稻豐收后,因為價格太高,又沒有什么品牌,楊長太的稻蝦米雖然品質好,卻不好賣。看著堆積如山的稻蝦米,楊長太有點懷疑是不是自己發展產業的路子沒找對。
同樣存在迷惑的還有返鄉創業的致富帶頭人李開齊。抱著既能綠化家鄉荒山荒坡又能獲得經濟效益的念頭,2012年開始,李開齊流轉了近1000畝的荒山荒坡地,種起了油茶樹。
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油茶樹雖好,但有個缺點,就是生長周期太長,栽種樹苗后,一般要培育8年以上才到豐果期,而這期間,要一直不停地投入資金。
連續投入了5年,李開齊的積蓄用完了。為了緩解資金壓力,2017年,李開齊開始在油茶樹中間套種綠茶樹。綠茶樹是種上了,但能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李開齊和楊長太一樣,心里也是七上八下、底氣不足。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光山縣調研指導。總書記視察了油茶園,實地察看油茶樹種植和掛果情況,并同楊長太和李開齊等致富帶頭人親切交流。
總書記強調,利用荒山推廣油茶種植,既促進了群眾就近就業,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又改善了生態環境,一舉多得。同時總書記還鼓勵楊長太和李開齊他們,要帶動更多鄉親們致富。
總書記的囑托不僅鼓舞了大家的士氣,更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打開當地農產品的銷路,光山縣也積極行動,培訓人才、暢通網絡、增加物流網點,徹底打通了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
電商帶動,加上家庭農場的稻田以及苗木花卉種植,目前楊長太已經帶動了5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李開齊也放開了手腳,他套種的茶葉今年正趕上可以采摘,他就投資修建了一個茶廠,上了一條自動化生產線。一個采摘季,他平均每畝就收入了1600多元錢。而和李開齊合作的貧困戶,除了流轉土地和在油茶園務工的收入,又多了一份采摘茶葉的收入。
如今,東岳村的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27%降至 0.4%。在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的同時,整合村里的紅色文化、古跡古物和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旅游特色村,將這一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找到路子,考驗的是智慧和能力,而大膽去做,考驗的則是信心和決心。要徹底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除了要有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決心和毅力。只有這樣,才能不畏艱難險阻,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的那樣,“貧困帽子摘了,攻堅精神不能放松。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
來源:央視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被總書記囑托“大膽去做”的小山村,咋樣了?
《河南省旅游條例》踐行“兩山”理論 提振文旅經濟
古老鄉村的小康圖景(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求解中國考古學“哥德巴赫猜想”——跨越60年的夏朝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