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20:44 來源:多彩貴州網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
上甘嶺上,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用21歲的生命兌現了自己對祖國的誓言;烈火燒身,邱少云始終趴在火中一動不動,用26歲的生命換取了整場戰斗的勝利;長津湖邊,楊根思抱起炸藥包沖向敵群,用28歲的生命詮釋了“三不相信”的錚錚誓言……一部抗美援朝戰爭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詩,在這場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志愿軍涌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197653名中華兒女在開滿金達萊花的土地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回望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奮戰,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打出了國威軍威,也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不曾忘記,上甘嶺呼嘯的敵機和密集的炮火;不曾忘記,長津湖邊冰與血鑄就的史詩;不曾忘記,松骨峰上打到最后只剩7人生還的整整一連戰士……每一個為國捐軀的生命背后,都獵獵燃燒著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也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他們用鮮血與生命展現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不愧為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堅強衛士,無愧于“最可愛的人”的光榮稱號。
歷史如同永恒的坐標,給人啟迪和指引。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凱歌,也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可以說,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范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這種精神穿越時空、綻放光芒,永遠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而精神往往需要從斗爭中汲取。回望中國共產黨走過的99年光輝歷程,正是在一場場具有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黨帶領人民凝鑄起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從白手起家建設新中國,到實行偉大的改革開放,再到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所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結果。從抵御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再到抗擊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中華民族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各樣的風險挑戰、荊棘坎坷,靠的就是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戰勝一切強大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勝的決心和勇氣。“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抗美援朝英雄先烈永遠值得后人緬懷,抗美援朝精神永遠值得后世傳承。
不朽功勛,鐫刻國家發展史冊;偉大精神,燭照民族復興之路。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汲取力量、傳承使命、奮勇擔當,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蔚然成風,讓新氣象新作為不斷展現出來,讓英雄精神在新長征路上薪火相傳,我們就一定可以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也必將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讓中華民族邁開自信而堅實的步伐走上復興之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