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新聞調查丨沙瓦村修這條6米寬的路引村民每天圍觀

2020年11月01日14:0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5034

  中國西南版圖上,澎湃的怒江自北向南,切割出西南地區險峻的高山峽谷。在這些景色秀美的高山峽谷中,坐落著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從2015年開始,一場脫貧攻堅戰在怒江貧困地區全面展開。我們的記者在這里一個叫沙瓦的怒族村莊里住了四年,記錄下這個小村寨的變化。

  在怒江大峽谷海拔2000米的碧羅雪山深處,沙瓦自然村坐落于半山腰。目前村里登記在冊的共有60戶人家,但常住戶103人,因為下山道路不便,村里大部分人陸續搬離這里。村民們世世代代以耕種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一直戴著貧困村的帽子。

  交通困境——冰箱維修師傅:爬沙瓦的山,我都害怕

  坡羅是沙瓦自然村的能干人,夫妻倆帶著三個孩子經營著村里唯一一間小賣部,因此生活條件在村里也相對好一些。

  讓坡羅一直感到很自豪的是,自打村里1998年通電后,家里便添置了一臺城里人家才有的電冰箱,但近段時間他有些煩,心愛的電冰箱竟然壞了。

  村民 坡羅:我家冰箱壞了,我們這兒不通公路,背下去修太困難了,想請你上山來修一下冰箱。

  維修師傅:爬你們沙瓦的山,我都害怕。

  坡羅打電話,希望請會修冰箱的師傅來家看看,但幾通電話下來,一聽是沙瓦自然村便沒有師傅愿意上門,修冰箱對于居住在沙瓦自然村的人而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坡羅妻子阿娜加(怒語):修冰箱需要多少錢?搬運費加上修理費,可能比買一臺新的還貴。

  因為交通不便,這些年沙瓦自然村村民出入大山一直都靠人背馬馱。因為山路陡峭,馬背上也難以固定冰箱。為了節約下山費用,坡羅決定自己一個人把冰箱背下山維修。

  這是沙瓦自然村通往外界的唯一的路,山路延綿6公里,之前是土路,遇到下雨下雪村民幾乎無法出行,直到2012年福貢縣政府給沙瓦自然村解決了水泥,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修成現在這條陡峭的水泥山道。雖然出門不再受制于天氣,但坡羅背著冰箱走走停停也用了6個多小時,這比他平時下山多花了近兩倍時間。

  背著冰箱結束6公里山路的坡羅來到了山腳下219國道邊,這是一條省道,在這里他需要帶著冰箱繼續搭乘半個小時左右的三輪摩托,才能抵達匹河怒族鄉距離他最近的冰箱維修點。

  從山上下來一次不容易,坡羅決定再搭乘4個多小時的汽車前往80多公里外的六庫鎮,看望正在鎮上讀大專的兩個女兒。

  “去昆明也必須要去考,認真對待”

  因為路途遙遠,兩個女兒住校,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孩子們往往一個學期才回一次家。

  坡羅:阿艷,過來。阿霞呢?

  坡羅大女兒 羅艷:在上計算機課。

  坡羅:給你們倆買了點水果,一人吃一點,分著吃。

  坡羅:你們現在最主要的是學習,第二是要吃飽,不能浪費。你們把學習搞好,我們就很高興。

  羅艷:我們家玉米地鋤過草了嗎?

  坡羅:第一遍已經鋤完了。

  羅艷:水田呢?

  坡羅:秧苗已經插好了。

  羅艷:我們這屆三校生開始改革了,三校生的操作課需要去昆明考試。

  坡羅:去昆明怎么了?就算去北京也要考!必須要去考,認真對待。

  羅霞羅燕兩姐妹,能從沙瓦自然村來到六庫鎮讀書,這有賴于當地14年教育免費的政策,所以她們比同村的很多人更為幸運,但是比六庫更遠的地方姐妹倆都沒有去過。

  “等放假了,我們牽著毛驢去接你”

  2016年,中央到地方的130多家單位中抽調了一批工作作風扎實的精干力量,由他們牽頭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境召集了5000多名干部職工駐村入戶,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陸續全縣57個貧困村都入駐了駐村扶貧工作隊。沙瓦自然村在2016年2月,迎來了他們村第一支扶貧隊。

  孩子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怒江軍分區駐村扶貧隊員 朱云:好,鼓掌。上一課學得很好,這一課我們再學一首古詩。我念一遍你們跟著念一遍。

  朱云曾經是怒江軍分區一名參謀,2017年成為扶貧隊員,這次他來沙瓦自然村駐扎至少半年。由于道路艱難,村里沒有幼兒園,剛一進駐朱云便主動擔任起了孩子們的臨時老師。

  扶貧隊的到來,讓4歲的臘八人生第一次接觸到了詩詞,這也是從未走出過沙瓦自然村的他第一次看見外面的人。在扶貧隊到來之前,沙瓦自然村學齡前兒童每日散落村中,像臘八一樣稍微大一點便會被大人帶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

  這天臘八的姐姐雪雪要去匹河鄉上小學,爸爸柒益生和朱云要一起把孩子送到學校。

  阿四妹:小雪,今天起你就上學了。好好上學,聽老師的話;布置的作業按時完成,別貪玩。睡覺時間不能到處亂跑,要自己梳頭,等放假了,我們牽著毛驢去接你。

  朱云:大哥,我聽說小雪要開學了。剛好我今天下山,我跟你們一起送她下去。小雪,激動嗎?

  漆益生:臘八,我們要去送姐姐上學了,快來。

  連續上十天課 再連續放四天假——減輕往返不便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沙瓦自然村的學齡兒童都會帶著換洗衣物和學習資料,花費四個多小時跟隨父母徒步走完這條延綿6公里的唯一一條出村道,抵達山腳下的219國道后,再搭乘20分鐘的三輪車前往匹河鄉就讀小學。

  這所小學就讀的是周邊十里八村的孩子,大多數村落都在交通不便的山腰上,因此這所小學的住校生活時間表做了調整,孩子們一般去一次學校連續上十天課,再連續放四天假。這樣能減輕一點家長和孩子往返的不便。

  “沒有公路,生病只能熬著”

  夜里九點,沙瓦自然村唯一的赤腳醫生阿鄧言被村民和建華請到家里,給自己生病的妻子恰四言輸液。

  阿鄧言:以前這么疼過嗎?

  恰四言:有過,但是沒有這么疼。

  阿鄧言:背疼嗎?

  恰四言:不疼。

  阿鄧言:實在不行我們去福貢醫院吧!

  和建華:沒有公路,生病也只能這樣熬著!如果明天早上還這樣,需要大家幫忙抬下去。

  坡羅:你再忍忍,實在不行我們就抬你下山。

  因為天黑路陡,抬病人下山太危險,大家決定第二天再送恰四言去山下的衛生院。第二日恰四言覺得疼痛緩解,便不再提及下山看病。對于村里的中青年小病小痛扛扛也就過去了,一旦老人突發疾病則異常危險。

  就醫路:青壯年抬著病人兩班倒下山1+小時 搭乘3+小時汽車

  我們拍攝期間遇到了小二哥66歲的母親一大早就表示腹痛難耐,因為病人急需救治,村里所有的青壯年便一起把病人往山下抬,大家扛著病人兩班倒,即便一刻不停下山也花了一個多小時,之后還要繼續搭乘三個多小時的汽車,病人才能被送到福貢縣人民醫院。

  還好只是腎結石,小二哥的媽媽入住醫院10天后康復,又在村里年輕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回家。因為這條下山路,像沙瓦自然村這樣邊遠貧困地區,村民們看醫問藥是大事,也是難事。雖然縣醫院也會不定期派扶貧醫療分隊到村里為大家義診,但對于突發疾病并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在怒江主要采取“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下,沙瓦自然村到底會迎來怎樣的扶貧方案呢?

  決定修路——“想要一條公路,如果夢想成真,我死而無憾!”

  扶貧隊進駐沙瓦自然村后,朱云開始幫助村民一起清理和修繕,這條將沙瓦自然村與外界聯通的唯一一條山路。

  朱云:你們平常這種,全村人集體出來修路,一年要修多少次?

  阿鄧言:雨季多的那年可能是3次,雨季不多的話是2次。我們這個村子的人都很愛路,還想要一條公路。這個夢想如果成真,我死了也無憾了,死而無憾!

  朱云:死而無憾!

  阿鄧言:是的。

  阿鄧言:但這個夢想,我這一代不實現的話,我也是有點遺憾。

  能把這條路修好,阿鄧言說這是他和村民們最大的愿望。

  “路通了,一定能脫貧”

  2017年5月,福貢縣扶貧隊李陶副書記來沙瓦自然村的當晚,便直接去了全村最具威望的赤腳醫生阿鄧言家,他想要全方位了解村民的想法和村里的實際情況。以便更好地給沙瓦自然村制訂脫貧方案。

  阿鄧言:我們這個地方,脫貧,關鍵在修路的事情上。老百姓很艱苦,下山爬山很累,很多產業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這條路。老百姓的訴求都是一致的。

  福貢縣扶貧總隊長 李陶:就是修路?

  阿鄧言:是的。就是修路,想通路。

  李陶:如果這條路確實我們修了,我們的老百姓就一定能脫貧嗎?

  阿鄧言:一定能脫貧。

  李陶:你有這個信心嗎?

  阿鄧言:我有這個信心,我有這個把握。

  阿鄧言希望,政府能幫他們村修一條可以通車的路,只要路通了,沙瓦自然村的村民有能力富起來。

  雖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但相對這附近的貧困村而言,沙瓦自然村已經屬于自然條件優渥的村莊了,村里有一片難得的水田83畝,能夠種植紅米。

  村里除了種水稻外,還有1130畝旱地能夠種植玉米、苦蕎等糧食作物。雖然全村的耕地總面積不大,但苦于交通不便,這些糧食作物成為難能可貴的生活資源,能保障村里各家的基本生存問題。

  一個月后,坡羅的冰箱修好了,他和弟弟倆又用一天時間將冰箱背回了家。

  坡羅:我們老百姓最困難最缺的就是這條公路,我家冰箱壞了背去匹河鄉里修,我一個人背,休息了10次才背到指揮田。我脊背都背爛了,現在還在疼。我們沙瓦自然村如果這條公路修通了以后,我心里面覺得是可以脫貧的。

  外出打過工兩個月便回了家 嘗試原始方法養土雞創業

  在沙瓦自然村但凡家里有個壯勞力,除了務農之外,多少還會發展一個其它產業為家庭創收。

  33歲的李建華是為數不多留在村里的壯勞力,年輕時他也跟隨同齡人外出打過工,但兩個月不到他便回了家,他很明確城里的打工生活不適宜他,雖然沙瓦自然村的條件不如城里便捷,但他喜歡村里的生活節奏和自然環境?;卮搴罄罱ㄈA一直沒能娶上媳婦,一來沙瓦自然村人少,沒有正值適婚年齡的女青年,二來交通不便,村里又窮,外村女孩多不愿意嫁入沙瓦自然村。從城里回村后,2011年李建華便開始嘗試在大山深處采用原始方法養土雞創業。

  在山林間用原始散養的方式將雞養到八個月后,賣雞便成為一件難事。因為沒有路,李建華一次只能用扁擔挑20只雞下山售賣。從養雞的山間一步步走到219國道,就算李建華正值壯年,最快也要四個半小時,之后他還需要搭乘三輪車或汽車才能抵達市集進行售賣。

  李建華:我都是背到福貢、匹河。

  李建華:我們這個雞是純土雞,自己的母雞孵蛋,玉米喂出來的雞。

  李建華:一年才能銷售。

  李建華:我自己目前養了100多只雞。

  李建華:一次最多能背20只雞。如果賣不出去,還需要背上來。我一直在克服這條路的困難,背上背下。

  搬遷還是修路?調研之后再做決定

  李建華認為,只要有了可以通車的路,他的走地雞便有了出路,規模也可以壯大起來。

  福貢縣扶貧總隊長 李陶:我們從國道219線到沙瓦自然村,這條路我們行走的時間,是兩個半小時,村民行走的時間比我們稍快一點,但也是在兩個小時左右,生活確實特別不方便。老百姓主要反映的就是路的問題,就是想著要修路。

  原福貢縣委書記 李金儒:路的問題關系到是搬遷,還是修路就地脫貧的問題,我們的決定要建立在充分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展開。

  沙瓦自然村到底適宜搬遷?還是能如村民所愿修路?縣委書記認為應該在科學調研之后再做決定。

  沙瓦自然村為怒族所在地,村民們至今依舊居住在怒族獨有的這種下部架空的桿欄式建筑中。雖然房屋破舊,但意外保留下了比較完好的怒族木楞屋建筑樣式群落。

  怒江州委書記 納云德:這棵核桃樹有多少年了?

  阿鄧言:可能有幾百年了吧。

  納云德:養豬、養雞的多嗎?

  阿鄧言:豬和雞是家家戶戶都有的。

  納云德:這個村看著很漂亮。我們的想法和愿望是,要動員你們搬到城里面。

  阿鄧言:我們這里資源豐富,有很多水田。

  時任福貢縣縣長 夏斯付:沙瓦村原來我們也考慮搬遷,但我們在進村入戶,進行充分的溝通以后,沙瓦村有它獨特的一些自然環境,耕地比較多,自然風光比較好,通過修這條路,能夠發展旅游產業。

  納云德:如果修了路,你們村里面怎么保護得更好,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

  阿鄧言:村規民約都定好了,公路上下500米以內,一棵樹都不準砍。我承諾,保護生態這個責任,我們擔起來。

  納云德:我已經明白你的意思??倳泴ξ覀兣撠毠砸恢睊煸谛纳希撠毠赃@個事情,一個硬任務,一個硬指標??h里面這個考慮是對的,沙瓦村是一個適宜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個發展旅游的好地方。同時州里面提出來,要加快啟動推動我們怒江花谷生態建設,有沒有信心把這個生態保護得更好?

  阿鄧言:有信心!

  夏斯付:沙瓦村完全有通過發展脫貧的條件,所以我們有信心和決心,把這條路給它修好。

  原始的怒族生活樣態:民俗旅游業難能可貴的軟實力

  因為交通閉塞,沙瓦自然村與外界聯系較少,因此也更好的保存著最原始的怒族生活樣態,再加上觀賞峽谷的獨特地理位置,這在旅游局眼中是發展民俗旅游業難能可貴的軟實力。

  福貢縣文旅局局長 王畢:從半山腰看怒江,能看到這么蜿蜒,這么長距離的點很少,但沙瓦剛好在一個平臺上,直視過去,他的視線所及范圍應該是最長的。

  怒江州正在規劃實施全域旅游項目,他們認為沙瓦自然村具備未來發展旅游的先決條件。

  交通部門專門上山實地勘測地形,對沙瓦自然村是否具備修路的可行性加以論證。

  “我們這里的人很勤勞,不懶”

  即便旅游業能為沙瓦自然村帶來收益,這也是幾年后的事情。面對目前的貧困現狀,扶貧隊試圖因地制宜的個性化幫扶他們。駐村干部朱云看李建華對大山里散養走地雞很鉆研,他專門請農業局扶貧隊員將縣養雞大戶帶到山上李建華家,給他講科學養雞的方法,希望李建華能擴大思路,壯大雞舍規模,但第一次的接觸下來,倔強的李建華比較抵觸。

  朱云:建華,你堅持你的傳統養殖方法,不打疫苗,用母雞來孵化,不是說你的想法不好,你只能滿足你自己的小打小鬧。你要脫貧,帶動全村人致富,我想你這種傳統養殖方法可能就不行。

  李泉壽:下一次我們希望你們搞規模化養殖,要把我們土雞繁殖起來。

  朱云:我們作為一個年輕人,要大膽地出去看看,外面的人是怎么養殖的。

  李泉壽:希望你們來(我的雞場)學。

  坡羅:我是想學技術。

  阿鄧言:我們不怕苦,也不怕累,我們這塊地,是我們的存折,我們的養老金也是這塊地,我很有把握地說,我們住在這里能發展起來的說法,就是我們這里的人很勤勞,不懶。想依靠政府維持生活的人不多,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決定了,修路!

  在駐村扶貧隊不斷走進沙瓦自然村各家各戶的同時,縣政府對沙瓦自然村扶貧是否能夠修路這一問題,也同時有了決定。

  廣播:村民們請注意,吃完晚飯后大家到集體廚房集合,有重要事情要宣布,請大家務必按時參加。

  時任福貢縣副書記 李輝:我們工作組認為,脫貧攻堅不能等。在沙瓦這里具備就地脫貧的條件,一方水土能夠養活一方人。

  李金儒:我們長遠來說,要把鄉村旅游這篇文章做好,這里做鄉村旅游,我覺得有條件。

  李金儒:縣委政府就決定,挖這條(通組)路了。

  路通了——生活充滿希望

  得知政府要給沙瓦自然村和鄰村共同修建一條通車的公路,愛好養雞的李建華決定下山取經,爭取能擴大養殖規模,為脫貧致富找出路。

  李建華約著村里的能人坡羅來到山下的養殖場。他就是想來看看,農業局所說的科學養殖和自己傳統養雞到底有什么不同。

  李泉壽:歡迎你們來我們臘竹底村。先看看(雞場),養殖這一塊發展起來,對未來增加收入還是有幫助的。

  李泉壽:像這臺孵化器,跟你的母雞孵蛋產量是不一樣的,出殼率高,一箱就可以孵一千多枚。

  看到這一柜子同時被孵化出來活蹦亂跳的小雞仔,李建華第一次開始動搖自己原始的養殖方式。

  時任匹河鄉副書記段黎華宣讀承諾書:沙瓦自然村一直希望有一條自己的致富路、脫貧路。這是沙瓦幾代人的所盼、所期,我們全村人民一定會團結一致,全自然村的村民鄭重承諾,無論開挖公路經過誰家的地,我們都自愿無條件讓出土地,沿線影響到誰家的莊稼和經濟林果等農作物,均不要補償和賠償。請上級黨委政府盡快幫助解決開挖公路為盼。

  村民每天圍觀:水泥公路開工 養雞合作社開建

  2017年9月18日,這條沙瓦自然村祖祖輩輩盼著的通村公路終于動工了。

  原福貢縣委書記 李金儒:鄉親們,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共同見證我們沙瓦自然村通村公路建設。沙瓦自然村的老百姓,我們要一如既往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國家對我們深度貧困地區的各項政策,在我們福貢落地生根,讓習總書記對我們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些要求,在我們福貢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李金儒:我宣布,福貢縣匹河鄉沙瓦自然村農村公路開工!

  2017年9月開挖,在原本寬一米的崎嶇小路邊,另行修建了一條寬6米,全長23公里的水泥公路。與這條公路同時動工的還有村里的養雞合作社。

  李建華:用遮陰網來圍是我從李老板那學來的。

  朱云:建華,我覺得你們這里養雞的事,應該大家集中起來一起養。我覺得有必要成立一個合作社,然后帶著大家一起干。

  李建華:對對,所以我想帶著大家一起致富。

  朱云:嗯。大家都愿意嗎?

  李建華:大家都愿意干起來。

  2018年9月,沙瓦通村公路已經修到了沙瓦自然村村口,在工程的最后沖刺階段每天都有沙瓦自然村的村民進行圍觀。

  共同慶祝!路通了

  廣播:沙瓦自然村的父老鄉親們,請注意,我們村的路已經挖到終點了,大家九點到核桃樹下集合,共同慶祝路修通了,通知完畢。

  李陶:我們沙瓦人祖祖輩輩盼望的這條路,終于修通了!

  李陶:只要到過沙瓦的人都會發現,作為在峽谷深處的一個怒族村寨,非常非常地漂亮。這是自然賦予我們沙瓦人的,這樣美麗的地方,我們可以很好地把它作為旅游產業發展,讓旅游成為大家賺錢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

  公路通車的當晚,沙瓦自然村燃起了篝火,全村都盛裝出席,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路剛一通,村里便迎來了貴客。

  園林專家 黃生貴:那我們剛才聽阿大哥一些想法,就說這個路也修好了,我們沙瓦也想做一個新的探索。

  李建華:比如養雞和獼猴桃,還有我的草果產業。

  坡羅:其實我們這里最適合開農家樂。

  路通了,孩子們每周上學再也不用花費兩三個小時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艱難攀爬了。

  路通了,6歲的臘八第一次到了北京首都,參加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詩詞大會節目,詩詞也幫助他和外面的世界搭建了一條更寬的路。

  路通了,坡羅貸款買了一輛拖拉機給山腳下的工地忙運輸,家里的收入也比之前翻了倍。

  路通了,李建華的雞舍迎來了大客戶,現在的他更忙了。

  日前,怒江州將修通公路的沙瓦自然村與臨近的老姆登景區整體開發為“怒江大峽谷觀景第一村”。

  編導丨柴紅芳 方興

  攝像丨安同慶 王童

  剪輯丨柴紅芳 孫凡舒 張小美

  協助拍攝丨云南廣播電視臺

  配音丨姚宇軍

  網絡丨程曉紅

  責編丨張天陽 呂亞楠

 ?。ň庉?王一冰)

文章關鍵詞:自然村 村公路 路引 村民 新聞調查 碧羅雪山 修通 朱云 三校生 責編:邵恰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廣東全省170多萬建檔立卡相對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已全部解決

    據統計,至2018年底,廣東全省94%的行政村、75%的自然村、91.5%的農村居民喝上自來水。目前,廣東已建成各類農村供水工程2.07萬宗,全省20500個行政村的99.9%、15.4萬個自然村的87%實現了集中供水,受益人口6300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2.5%。

  • 鄭州20戶以上自然村將全部通上硬化路

    登封市、中牟縣成功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建設示范縣,滎陽市、新鄭市成功創建市級“四好農村路”建設示范縣;新鄭市、中牟縣、上街區成功創建河南省“萬村通客車提質工程”示范縣。

  • 在全國率先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接入和4G網絡全覆蓋,河南做到了!

    在全國率先開展全省固定寬帶用戶百兆免費大提速行動,力爭今年年底實現全省固定寬帶用戶百兆接入基本全覆蓋。河南移動“藍天衛士”電子監控系統建成1.9萬個監控點,全天候守護碧水藍天,云視訊項目助力洛陽、商丘、駐馬店等地實現對農業生產、流通等環節的信息溯源管理。

  • 河南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接入和4G網絡全覆蓋 圓滿完成網絡扶貧任務

    10月15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網絡扶貧專場,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河南堅持信息扶貧、網絡先行,持續加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網絡建設投入,著力完善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在全國率先實現了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接入和4G網絡全覆蓋,圓滿完成網絡扶貧各項目標任務。

  • 云南雙江:這個“直過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

    八月的云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稻谷成熟,秋茶飄香,處處呈現豐收景象。”  罕學明在進村委會工作以前是胖品自然村的“伙子頭”,熱愛布朗文化,傳承了布朗族牛腿琴制作和彈奏技藝,現在成為村里的牛腿琴制作師傅和牛腿琴彈奏師傅。

  • 云南臨滄:“小康村”扮靚西南邊陲

    如今沿著臨滄市290多公里邊境線,從鎮康過耿馬再到滄源,241個自然村的“沿邊小康村”正在興起,像一串美麗的珍珠,扮靚了祖國西南邊陲。”  鎮康縣委副書記彭春蕊說,縣里以沿邊路網為依托,“一寨一策”打造經濟發展“節點”,通過黨建示范引領,整治村寨的人居環境,至今投入近5億元建設沿邊小康村。

  • 從“冷眼觀”“袖手看”到“拍手贊”“擼袖干”,這個臨滄小村子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走進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班卡鄉松坡村罵榴寨自然村,道路潔凈、古樹參天、房前屋后處處見綠。曾經的罵榴寨自然村臟亂差現象突出,村民間經常為點芝麻小事吵得不可開交,生產生活都是望天等雨。

  • 話“土”了 情“真”了

    在永德縣脫貧一線的戰場上,1701名“自然村長”戰士,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縣委、縣政府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放眼永德大地,“自然村長”脫貧不脫鉤,摘帽不摘責任,讓組織更加放心、群眾更加滿意。

  • 新鄉萬仙山發生森林火災,5個村的群眾和1500余名游客緊急撤離

    輝縣市沙窯鄉南窯村發生森林火災5月3日13時左右,輝縣市沙窯鄉南窯村發生森林火災。新鄉市及輝縣市領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專

  • 2019年河南省重點民生實事落實情況之④:我省新建和改擴建農村道路10200公里

    2019年,我省新建和改擴建農村道路10200公里,為年度目標的兩倍多,全省已有65個縣基本完成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任務,新增1萬多個自然村通硬化路,全省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75%以上。計劃年內完成1.5萬個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標,全省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85%以上,使全省農村公路網絡化程度和通暢化水平得到新提升。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