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9日20:17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習近平:我來這里看看大家,專門來這里。坐飛機、坐火車、坐汽車,換了三種交通工具到你們這里,而且就是看你這一個點兒。但是我看這一個點兒的目的是什么呢?就看看咱們的扶貧工作。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看什么呢?重中之重就是扶貧工作做得怎么樣。而扶貧工作里面,我們最基本的標準就是“兩不愁三保障”。
這段話出自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考察時的講話。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到國家發展、社會穩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脫貧質量怎么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農”工作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就是要求有關部門必須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真正落地,既要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也要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實現農民增收,讓老鄉有切切實實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眼下,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階段,越是在這個時候,越不能有半點懈怠之心。要時刻保持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感與使命感,扎扎實實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接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惠及鄉村的每一個角落,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本期特約專家:王曉莉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推出特別報道《遠山的回響》,今天帶您重返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看看那里的脫貧故事。您可關注央廣網、央廣網客戶端、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觀看詳細內容。
兩個“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放在一起,更凸顯了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的意義。當前,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脫貧摘帽作為奮斗的新起點,蹄疾步穩地寫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轉換”的下半篇文章。相比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更高層次的接續性規劃,既要避免“斷崖式”的全面撤退,也要防止“跨越式”的一蹴而就。
題:讓扶貧產品更暢銷、向農業品牌要效益——從農交會熱詞看“三農”發展新態勢 “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品牌化帶來了生產標準化,推動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巴拉哈特·杜爾德耶夫,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羅錫文、謝劍平、陳學庚、李德發、金寧一、張守攻、張涌、張佳寶、姚斌、張改平、張新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化蘭等參加會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此,要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為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政治保證。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首先要求全面改善鄉村硬件基礎設施,增強城鄉基礎設施的協調性,用整體性、一體化思維合理規劃城鄉建設空間布局,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還需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從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
劉守英表示,在新城鄉中國格局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就要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
鄉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通過以工代賑方式激發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積極參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共享發展成果。
應引進新的技術人才。人才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種田的農民大多為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較差,對新事物的發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引進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級農科院的幫助下,才能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利用智慧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為什么要推動高質量發展、什么是高質量發展、怎樣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問題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深刻認識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