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15:4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廣州11月22日電題:“讀懂中國”與會人士:開放的中國為世界經濟注入強大信心
新華社記者伍岳、劉劼、馬曉澄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正在廣州舉行。600余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針對“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征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深入交流研討。
讀懂中國,關鍵之一在于讀懂中國經濟——本屆會議,與會人士紛紛點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對“十四五”時期中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充滿信心,期待在疫情背景下實現正增長的中國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更大貢獻。
談開放:“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創新的首要引擎”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正逐步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創新的首要引擎。”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說。
面對席卷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某些國家選擇大門緊鎖,筑起各類“高墻”。在此背景下,中國的政策走向格外引人矚目。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在“讀懂中國”的會場,與會人士紛紛表示,開放合作才是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唯一答案。中國承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各國樹立了榜樣。
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說,中國長期以來堅持開放合作、共同繁榮,他對此深表贊同。布朗認為,國家間應尋求利益匯合點,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的大變局中構建利益共同體,不能以犧牲全球和諧發展為代價追尋一己私利。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摒棄關起門來的狹隘態度。”布朗說。
談發展:“中國將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中扮演重要領導角色”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當前全球化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呼喚更公平、開放的國際經濟秩序。“后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復蘇”也是本屆會議的熱詞之一。
保加利亞前總統羅森·普列夫內利耶夫說,中國通過非常高效的手段,成功阻止病毒傳播,實現了“不可思議”的經濟復蘇。“疫后世界經濟將達成新的平衡,而中國將在其中扮演重要領導角色。”
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表示,中國在面對疫情時表現出了極強的韌性、凝聚力和團結精神。“中國的成功經驗也將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信心。”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認為,疫情期間,中國采取一系列舉措幫助廣大中小國家提升應對疫情的能力,為世界經濟增加了穩定因素。
談期待:“‘雙循環’有助于推動未來世界經濟發展”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中國未來5年以及15年的發展新藍圖。其中,“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相關表述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也成為本屆會議的焦點之一。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表示,疫情背景下,中國經濟的表現明顯優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國際市場的萎縮,中國的出口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受到影響。“雙循環”的提出非常及時。
太古股份有限公司主席施銘倫表示,“雙循環”的提出不僅有助于減少外部市場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同時有助于推動世界經濟發展。“這讓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和未來可持續增長感到放心。”
春華資本集團主席胡祖六說,他尤其關注中國在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方面的具體措施。中國的“新基建”聚焦的七大行業都是高科技行業,涉及各項新興技術的創新,將有力提高中國創新實力。
他認為,未來5年,“新基建”帶動投資累計或超17萬億元人民幣,這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將非常顯著。“新基建”在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根基的同時,也將助力全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全球幾個主要經濟體上周公布的最新制造業數據普遍走強,世界經濟逐漸顯現緩慢回升態勢。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另一方面,部分發達經濟體因為國內疫情控制不力,挫傷企業信心,使經濟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當地時間12月4日,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表示,最新的就業數據表明美國經濟環境嚴峻,國家或面臨“黑暗冬天”,并要求特朗普政府采取“緊急行動”。拜登表示,如果國會和特朗普總統不采取行動,到12月底,將有1200萬美國人失去他們的失業救濟金,這是他們負擔食物和支付賬單的經濟來源。
“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經濟實現正增長,提振了各國經濟復蘇和發展的信心。”賈邁勒認為,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經貿合作,中國始終是多邊主義的踐行者和捍衛者,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家統計局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2.1%、56.4%和55.7%,高于上月0.7、0.2和0.4個百分點。彭博社的報道說,一系列早期指標顯示,受出口和股市升至2015年以來最高位的支撐,中國的經濟復蘇趨于穩定。
當地時間12月1日,總部位于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到明年年底,全球經濟可能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預計中國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
我國PMI連續9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經濟呈現持續穩定恢復態勢,質量持續向好。由于國內疫情防控得力,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加快,我國經濟自3月以來持續恢復。展望未來,憑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廣、政策工具多等有利因素,中國經濟必將克服暫時的困難,繼續鞏固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20年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復蘇就沒有短板,比如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服飾業,自從開年以來一直位于臨界點以下,行業景氣度仍然偏弱。
(記者杜海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創年內高點,且連續5個月運行在51%及以上,經濟復蘇勢頭穩中有進。
11月27日,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本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就是要深化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調查顯示,由于供需同步改善,加之惠企紓困政策持續落地顯效,中小企業效益狀況略有改善。近一個月來,國務院層面密集開會部署更大力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從中央部委到地方也在加快部署新一輪舉措,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特別護航中小企業發展上合力打出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