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5日09:16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陳建平感慨的說到。
“1996年7月,我以最優的成績從河南第一火電建設公司子弟學校畢業。正式上班的第一天,父親囑咐我,你還要不斷地學知識、練技術,只有勤學苦練,比別人多下功夫多流汗,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我記住父親的話,開始了勤學苦練的焊工生涯?!标惤ㄆ秸f。
“從1996年第一次在三門峽參加電廠工程鍋爐焊接施工算起,我的足跡遍及三門峽、焦作、南陽、信陽、新鄉、洛陽、鄭州、海南、新疆等地,先后參與了20 余座各類型火電機組建設,安裝鍋爐機組近2萬兆瓦?!?/p>
24年來,從學徒到熟練焊工,再到鍋爐焊接質檢員、技術員,從普通工人到技師再到高級技師、焊接技能教練,陳建平在師傅指導下學習,弧光閃耀中鍛煉,在焊花飛濺中成長。
2003年,“非典”疫情過后,為迎接河南省職工技術運動會焊工比賽,公司工會從各工程項目單位選拔年輕焊工進行集訓,正在信陽平橋電廠鍋爐項目施工的陳建平也被選中,頭一回參加全省焊工比賽,并在此后的屢次焊工比賽中得到鍛煉。2007年,經過層層選拔,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績參加第二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焊工決賽。
“選拔和集訓備戰是在夏天進行的。那年夏天出奇的熱,訓練自然很辛苦。除了白天苦練技能,晚上還要挑燈苦讀焊接理論書本,有時候為了弄懂一個知識點,要熬到深夜。尤其是每天都要進行的高強度焊接訓練,每次從操作間出來,渾身都是濕淋淋的,衣服幾乎沒干過。最終,我咬牙挺了過來,如愿參加比賽,并取得滿意成績?!标惤ㄆ秸f。2009年9月,我和另外兩名選手參加了第三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焊工決賽,取得個人第十四名、團體第四名的成績,為河南焊工爭光添彩。
今年剛滿20歲的吳磊是陳建平的徒弟,從事焊接工作僅僅四年的他已經有河南市46屆世界技能大賽第一名、2020年第6屆職工技術運動會焊工決賽第二名等多項榮譽加身。說起自己的老師,“嚴厲”成了關鍵詞。“剛開始跟著老師學的時候,很多東西都不理解,經常會出現一些失誤,他就會非常嚴厲地訓斥我,當時很不理解,覺得太嚴格了,后來才明白他是為我的安全著想,因為焊接工作一點點小失誤都會有受傷的風險?!比缃駞抢谝渤闪嗽撝行淖钅贻p的一名焊培教師,他說這一切都離不開陳建平的幫助?!拔覐年惱蠋熒砩蠈W到最多的就是他那份執著和堅持的精神,教學中他會一絲不茍地給我講解每一個細節,讓我受益匪淺。”
20多年的焊工生涯,陳建平先后取得技術創新成果18項,成果轉化30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0項、發明專利3項;有2項成果獲2018年度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成果獲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參與的科技項目成果轉化應用后,產生經濟效益2300多萬元。先后榮獲平項山、河南省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
在花都鄢陵,有一個靠果樹栽培育種和寫論文出名的“泥腿子”“土專家”,他以農民身份當上貨真價實的鄢陵縣林業科研所所長。
從業17年的馮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總工程師,除了榮獲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之外,還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今年72歲的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趙留安從事烹飪行業已經整整60年。60年來,他都在為傳承豫菜精髓,發揚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堅持創新38年,就是覺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實實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闭劦綀猿謩撔碌膭恿?,朱一斌這樣解釋。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們黨90多年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各級黨組織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擔當責任,做到在黨憂黨,為黨盡職、為民盡責。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維護綠水青山的生命線。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委網信辦在鄭州聯合啟動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河南省委網信辦主任郭巖松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動啟動。
“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征集推廣活動自2014年開啟以來,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光榮與夢想》《時間都去哪兒了》等歌曲深受人們喜愛。作曲人、歌曲《此生最愛是梨園》作曲 陳揮之:廣東音樂的樂器,就是這首歌曲的骨架,從頭到尾都貫穿,而用廣東語言邏輯譜寫而成的旋律,是這首歌曲的靈魂。
“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p>
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圓滿收官。記者先后在河南四川及青海探訪二十多個縣市區,實地感受黃河流域各個地方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成就。